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印度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3页(795字)

印度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1947年以前,即印度独立前,印度货币政策主要是管理财政赤字,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战争对资金的需要。独立后,印度实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货币政策的目标改变为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资金。其目的在于加强货币市场的建设,稳定货币,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资金的需要,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此外,印度的货币政策还在实现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稳定物价、自力更生等经济发展计划目标方面起重要作用。

独立后,印度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既有西方国家长期使用的传统方法,也根据印度实际情况所实行的特殊手段,印度货币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①贴现率政策。通过调整贴现率,调节银行的放款能力。②融资政策。各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为满足净流动性比例要求及现金储备要求等,对融资限额作了严格规定,超过融资限额时则实行惩罚性利率。③现金储备要求。即要求以现金形式保持其负债总额的一定比例,以限制银行的放款能力。④法定清偿要求。其目标是强迫各银行以政府债券及其他核准证券保持其较大部分资产,使各银行的放款能力控制在允许的水平以下。⑤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买卖政府债券影响市场、市场利率和银行信贷。⑥信贷计划。要求各级商业银行制订信贷预算计划,以使信贷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目标一致。⑦大额信贷批准制度。即各银行的大宗贷款应事先获得中央银行的批准。⑧选择性信贷。即对某些敏感商品或短缺商品实行的信贷控制,目的在于防止利用银行信贷囤积这些商品。⑨利率限制。一是规定各银行放款的最高利率,以限制借款需求;二是规定惩罚利率,对未遵守贷款规定的借款者实行高于正常放款的利率。⑩贷存率。即根据不同时期各地区经济发展及价格趋势,规定不同的贷存比例,防止信贷过度膨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