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加拿大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7页(1962字)

加拿大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加拿大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30~40年代。加拿大中央银行在成立时,正值世界经济大萧条之时,加拿大经济形势严峻,生产停滞,失业严重,对外收支逆差。面对这种局势,加拿大中央银行采取了放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具体的做法是放松信贷,降低利率,但是收效不大。而这时财政政策的作用却得到更多经济学家的肯定。30年代的大萧条和货币贬值给加拿大留下了痛苦的经验教训。这之后的几年内,加拿大政府提出的货币政策目标对内是充分就业;对外是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维持汇率稳定。②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出现了两次双位数字的通货膨胀,因此,这一时期加拿大货币政策的中心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加拿大中央银行采取了道义劝说手段限制注册银行的信贷,又规定了注册银行的贷款不得用于长期投资。加拿大中央银行在1948年还放弃了过去长期实行的维持政府债券价格的政策,改为由市场供求决定债券价格。此外,从1939年到1951年加拿大一直实行外汇管制。规定全部外汇资金均由国家外汇管理委员会统一使用。在1950年的《消费信贷法》中对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又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目标是银行贷款额。如:提高银行利率,减少对注册银行提供资金,对注册银行信贷限制,并对商业银行贷款和个人贷款规定了数量限制。1956年,加拿大中央银行在一年内就三次提高银行利率,再次要求银行和非金融机构收缩信贷。加拿大中央银行有效地运用了公开市场业务并重新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率。与此同时,加拿大政府还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到50年代末,通货膨胀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失业率也大幅度地下降,经济增长达到了战后最好水平。③50~70年代。50年代中期以后,加拿大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经济增长很快,就业率很高。但是也出现了几次经济衰退和经济过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此起彼落。加拿大为对付过热和通货膨胀,一直实行紧缩的政策。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加拿大两次陷入衰退和失业的困境。加拿大政府要求银行实行放松的政策,但中央银行仍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在这种严重的分歧下,1961年5月当时的加拿大银行行长辞职。新任命的行长和财政部长发表了声明,确定了加拿大银行和政府的关系,货币政策由政府决策。加拿大银行当时没有及时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客观原因是当时外汇市场上,资金大量外流,加元汇率下降,中央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以保持汇率稳定,但这又加剧了国内的经济衰退。过去正是由于这种对内充分就业,对外稳定汇率的货币政策目标的矛盾,使加拿大曾在1950年放弃了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而在加拿大新任行长执行了扩张性政策,利率和汇率均有下降,却引起外资大量流出,加政府出售了大量外汇,力图稳定汇率,但无济于事。1962年5月,加拿大被迫放弃浮动汇率制,重又实行固定汇率制。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加拿大的经济持续增长,保持了固定汇率制。但是,60年代末经济过热,使其国内和国外货币政策目标再次陷入两难境地。为限制国内经济过热,加拿大银行从1968~1969年两次提高利率,达到战后最高的8%。这又造成外资大量流入,加拿大的外汇储备大增。此时若维持固定汇率,势必要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并以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为此,加拿大政府决定,1970年5月宣布再次放弃固定汇率制。④70~90年代。这一时期,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日益受到加拿大政府和中央银行的重视,加拿大银行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近20年的时间内,加拿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物价,代替了过去长期的充分就业的目标。这时的政策目标就是逐步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中央银行采取“渐进主义”,即逐步降低M1,具体确定了几年内M1增长的目标范围。加拿大银行通过对短期利率管理及对注册银行的储备管理影响M1。到80年代,加拿大银行比较成功地控制了M1的增长速度,但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以经济衰退为代价。8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货币政策一直受到对付衰退和治理通货膨胀的困扰。80年代末,加拿大银行将广义货币M2+(M2+=M2+信托公司、抵押基金、信用社等机构的存款),作为货币政策的标的。进入90年代,货币政策的实施更为复杂。加拿大银行公开宣布国家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控制通货膨胀。从1994年加元开始升值,1995年,债券实际名义利率差额缩小,M2+以3%~5%的低速增长,通货膨胀控制在2%左右。这一时期,加拿大意识到汇率政策的重要性,尽量减少汇率对本国货币结构、效率的影响,以更好地实施本国的货币政策,理顺国内货币结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