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银行券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413页(496字)

最古老的商业银行负债理论。其理论核心是负债的适度性,即银行券的发行数量必须与作为发行准备的金银贵金属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在银行业的早期,人们将金银或金银铸币存入银行,银行即开出允诺执票人凭票可取得与票面数额相同的金银或铸币的支付凭证,即银行券。这种以贵金属为准备的银行券,成为银行的基本负债。但在“金匠法则”观念的影响下,银行家发现不必以足额的金银作为准备,可以超过实有的准备多发行银行券。因而,以商业票据贴现为据多发银行券便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牟取利润的重要手段。1844年英国《英格兰银行条例》的颁布,将银行券的发行权逐步集中于英格兰银行,以后各国逐渐设立中央银行制度,发行银行券成为中央银行的负债,银行券库存则成为商业银行的资产。银行券的发行原理表明:银行发行的负债证券,必须要有金属准备;银行金属准备的数额,可小于银行发出的负债承诺数额,但需有适度的比例。两者间的比例,应视不同的经济形势而变化。如在现代金融制度下,商业银行负债的适度性需受制于中央银行的控制能力和商业银行自身保持流动性的能力,这也是银行券理论对现代银行负债管理重要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