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金融统计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288页(19624字)

金融统计是运用金融科学和统计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金融活动进行分类、数据汇总及分析研究的过程。金融统计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金融”和“统计”两个子概念。

金融是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总称。历史上,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最初是相互独立地在经济生活中起作用的。货币的产生是与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商品交换的结晶。货币流通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货币的运动形式。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地离开出发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这就是货币的流通。信用是商品买卖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一般来说,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这种借贷行为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货币或商品的让渡形式,即债权人用这种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日期偿还借款或贷款,并支付利息。信用是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一种经济关系。当商品通过赊销而让渡和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信用随之产生。信用制度的基础是商业信用。最初商品的借贷与货币的借贷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后来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在借贷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再后来,货币信用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的保证将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票据,就是银行券。银行券流通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于是在铸币和银行券之外,又出现了存款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了同一过程。而当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时,金融这一概念也就形成了。

统计,是一种具有特殊对象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从数量方面认识特殊对象的方法。世间任何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事物首先是认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任何具体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中有量,量中有质。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它是认识量的前提;而由质进到量,则是对事物质认识的深化。通过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精确、深刻和具体化。没有统计对调查对象进行数量考察,我们就不能具体把握调查对象发展的“度”,即规模、程度、速度,以及空间分布等量的规定性。统计作为人们认识事物量的规定性的活动,它有几种含义:从事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工作,叫统计工作;进行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资料;研究如何进行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科学,是统计科学。

明确了金融和统计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后,再来认识金融统计概念的含义,就比较清楚了。金融统计是以金融活动为特殊对象的调查研究活动,这是金融统计概念的内涵。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同样,金融统计的外延,也包括整个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具体说,如现金的支出与收入、银行存款与贷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活动、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活动、国家外汇收支、国家外债收入与偿还、保险费收入与支出、信托存款与贷款、金融市场证券发行与交易等等。如同统计有几种含义一样,金融统计也有几种含义:从事金融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工作,即一部分金融从业人员收集、整理、分析金融信息资料这一实际活动,是金融统计工作;作为金融统计这一调查研究活动的结果,或人们从事金融统计工作所取得的信息资料,是金融统计资料;研究如何进行金融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法,即把金融统计作为一项科学去研究,由此形成的一整套关于金融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是金融统计科学即金融统计学。

二、金融统计作用

金融统计的意义,来自于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表现在微观经济层面,也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

从微观经济层面看金融活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资金筹集和个人储蓄动员两方面。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企业是商品生产单位,居民个人是消费单位。企业为了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必须投入生产要素。企业要素投入所需的资金,一部分靠自身内部积累,但大部分要靠外部筹集。外部资金筹集包括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等形式。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外部资金筹集均称为金融活动。企业直接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为直接金融;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为间接金融。没有金融活动,企业外部资金筹集就无法实现。可见,金融活动对企业再生产的进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除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外,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从企业取得工薪收入,根据消费规律,个人收入不会被全部用于消费。个人收入用于消费后的剩余为个人储蓄。个人储蓄向投资转化同样也离不开金融活动。在现代经济中,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主要份额,个人储蓄是社会储蓄的主体。个人储蓄能否顺利地转化为投资,对投资资金来源影响极大。

再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宏观经济是千百万个微观经济单位的总和。所有微观经济单位之间的交易通过市场相联系,全部微观经济单位供给与需求的总和构成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是否与社会总供给相适应,对于经济是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在现代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主要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总需求的控制主要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实现。控制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宏观金融调控的主要任务。可见,从宏观经济活动层面看,金融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是从微观经济层面看,还是从宏观经济层面看,金融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都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首先金融自身必须有良好的管理;而金融能否得到良好的管理,重要条件是是否有良好的金融信息基础。

金融管理如同所有的经济管理一样,其整个过程实质是处理与管理的目标、手段有关的信息的过程,换言之,即金融管理的过程实际是处理金融信息的过程。金融信息是有关金融活动的消息、信号、材料等,它是人们对金融活动现象的记录。金融信息包括:各级金融机构根据统一的规则定期进行的金融统计;各级金融机构就金融活动的某一侧面进行的专题情况调查;各基层金融机构逐级上报的有关金融运行的突出事件的动态反映。在这三种金融信息来源中,金融统计是金融信息的最基本渠道,它提供金融微观和宏观管理的最基本信息。在整个金融信息资料体系中,金融统计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金融统计提供微观金融管理的基本信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商业性金融机构如同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其经营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随时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账户科目通常是很细致的,这是适应其债权债务管理所必需的。但是经营分析却并不总是需要过于详细的资料,于是按照经营分析需要进行项目分类,进而就提出了对这些项目进行统计的任务。从微观金融管理角度看,金融统计是其收集和处理经营信息的必要手段。没有金融统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微观金融管理就缺乏基础。

金融统计提供宏观金融管理的基本信息。宏观金融管理同样离不开它的信息基础。宏观金融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币值稳定,它是通过管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间接达到的。无论是实现中间目标,还是实现最终目标,都需要分析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金融市场的大量信息。脱离这些信息,所谓宏观金融管理就成为空中楼阁。提供宏观金融管理所需信息的任务,由金融统计来完成。没有金融统计工作提供宏观金融管理的基础信息,所谓宏观金融管理就是不可能的。

三、中国金融统计体系

金融统计是直接为金融管理服务的。不同的金融体制对金融统计的要求不完全一样。改革前,服务于单一的计划金融体制,金融统计基本限于信贷和现金收支统计。所以,当时信贷、现金收支统计表又称信贷、现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完成信贷、现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统计报表的是金融项目电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逐渐多样化,无论是宏观金融管理还是微观金融管理,都对金融统计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是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从原国家银行中独立出来。随后,适应中央银行管理货币供应量的需要,引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和银行统计规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市场活动情况的及时掌握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于是产生了金融市场统计。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扩大,涉外金融活动日益活跃,对外金融统计就逐渐提上了日程。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也相应地提出了完善保险统计的任务和要求。为了更加全面地把握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活动情况,中央银行必须及时掌握居民储蓄心态的变动,必须及时掌握企业收支的变化,必须及时掌握市场物价的水平及涨落幅度,于是相应地提出了完善中央银行对居民、企业、市场物价等的专项调查的任务。还有,由于中央银行要求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在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中,带有总揽社会需求的性质,因此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及时掌握整个社会资金流通总量及结构变动情况,于是关于建立资金流量统计的迫切性也就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结果产生了资金流量统计。中国目前的金融统计体系就是这样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即在原有综合信贷收支和现金收支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充实、发展起来的。现行金融统计资料体系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对外金融统计、金融市场统计、中央银行专项调查、保险统计和资金流量统计八个部分。

中国金融统计在组织上,包括中央银行金融统计机构和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统计机构。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完成各自本身的金融统计资料的汇总,并将统计资料上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金融统计部门再对资料进行汇总加工,以满足宏观金融管理的需要。各商业性金融统计机构的工作在中央银行统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

(一)货币供应量统计

1.货币供应量统计基本原理。

服务于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中央银行金融统计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数据。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完善成员国货币统计,制定了《货币和银行统计指南》。该组织定期编印《国际金融统计》,提供各成员国货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统计数字。三级汇总是《国际金融统计》的主要方法。

三级汇总指将货币和金融资料分三级进行汇总。其中,第一级是将金融资料分别合并成三个职能部门:货币当局、存款货币银行和非货币金融机构(亦称其他金融机构),分别构成三个部门的资产负债合并表。第二级是将货币当局和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合并成“货币概览”,它提供了关于货币和信贷的统计方法及数据资料。第三级是将非货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概览合并成“金融概览”,它的任务是全面衡量经济部门的所有清偿手段,有助于解释它的根源并提供描述整个金融体系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信息资料。金融统计资料三级汇总框架如下:

货币当局是对货币供应负最终责任的部门。货币当局的功能是发行货币、控制信贷、管理本国的国际储备,并对货币系统实行总监督。《国际金融统计》特别重视货币当局账户,因为这一账户包含了货币政策制定所需的核心基础资料。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汇总中央银行和所有创造储备货币的机构所有的关于与发行货币、持有国家黄金储备、外汇和特别提款权有关的资料。一般来说,这些职能大部分是由中央银行行使的,但由于一些国家铸币发行权在财政部,有一些国家由政府机构持有外汇平准基金和官方黄金、外汇储备,因此在这些国家货币当局账户与中央银行账户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统计过程需要把政府的这些管理货币的活动与中央银行的账户合并在一起。货币当局及货币当局账户(或称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概念由此产生。最普遍的形式,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项目主要有:国外资产、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负债方项目主要有:储备货币、银行体系外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对外债务、中央政府存款,以及资产净值等。

存款货币银行,指以见票即付的活期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一词一般与商业银行同义。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从整体上看是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商业银行通过向那些受到其自身清偿能力限制的非金融部门发放信贷的方法创造存款货币。由于这些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起着存款货币创造者的作用,因而《国际金融统计》把它们称作存款货币银行。区分存款货币银行的标准是是否以活期存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凡是以活期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是存款货币银行,否则就不是。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项目主要有:准备金存款、国外资产、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对私人部门的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等;负债方项目主要有:存款、对外负债、政府存款、对中央银行负债,以及资产净值等。

非货币金融机构亦称其他金融机构,指除货币机构以外的在市场上从事金融交易的实体。其交易既产生债务,也获得对其他机构的金融债权要求。《国际金融统计》将非货币金融机构细分为其他类似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类。前者包括其他接受存款机构、其他债权发行机构、境外机构等;后者包括保险公司与年金基金和准备基金、信托和保管账户、房地产投资、其他联合投资以及强制性储蓄等。

货币概览亦称货币统计表。货币概览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与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合并表。货币概览只包括货币当局和存款货币银行两类金融机构,主要原因:一是货币当局和存款货币银行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中介机构中形成核心,这些机构项目的变动对货币分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二是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往往很迟才能得到,从而使这些资料对制定货币政策的影响受到了限制;三是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措施经常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对非货币金融机构业务的影响往往并不直接。编制货币概览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受货币当局影响最大、并对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最有影响的金融总量。因此货币概览所列项目比较简明,主要是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感兴趣的少数几个项目。其资产方主要项目有:国外资产(净额)、国内信贷,其中后者包括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对私人部门的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等;其负债方主要项目有:货币、准货币,以及资产净值等。

金融概览是在货币概览的基础上再合并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而成的。因此相对于货币概览而言,金融概览概括的范围更大一些,它包括了货币概览中所没有的有关其他金融交易的资料。货币概览提供的仅仅是有关全社会货币资产的全面资料,而金融概览还包括了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债券、保险储备基金的资料,这样,金融概览不但提供了有关社会货币资产的信息,而且提供了其他流动性较小的金融资产的信息。金融概览由于反映的金融交易的范围比货币概览更广,它以一国整个金融活动作为记录的对象,将货币创造与信贷以及各类储蓄的吸收联系起来,因而利用它来分析整体金融活动更加有用,但同时也正由于它涵盖了所有的金融中介活动,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分歧,结果对货币供应分析可能造成一定的含糊不清的问题。因为从中央银行来看,它的基本任务是管理货币供应量,而货币供应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活期存款是由存款货币银行创造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规模并进而控制货币供应量。对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控制来说,它对以发行流动性较小的金融资产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其他金融机构,其控制程度较弱。金融概览的另一问题,是它虽然作为部门间金融业务的一个信息来源比货币概览要强一些,但它毕竟没有包括不凭借金融中介而进行的那部分部门间金融交易,因而仍然具有片面性;加上它是按债权债务的未清偿余额编制的,而不是按流量编制的,因而它虽然提供了同资金流量账户的联系信息,但仍然不能完全取代资金流量表。金融概览表式除抵消了货币概览中“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要求”一项外,其余与货币概览表式基本相同。

2.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

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严格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级汇总原理进行。第一级汇总即对金融机构按职能分类,货币当局账户即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这是因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包括辅币在内的全部货币发行及国家外汇库存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因此,中国人民银行账户基本概括了全部货币当局的账户内容。存款货币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以及城乡信用合作社,其中城乡信用合作社虽然名称为合作金融组织,但实际上是小银行。非货币金融机构包括金融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租赁公司、证券公司等。中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比较单一,因而无论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还是存款货币银行和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其内容都相对比较简单。

中国货币概览的编制工作在80年代已经开始,《中国金融年鉴》自1989年开始公布货币概览数据。开始,货币概览编制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专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收支合并表的基础上进行的,后来,编制范围扩大到其他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中国货币概览表式如下:

中国金融统计的第三级汇总即编制金融概览的工作目前还没有进行,但编制了银行概览。银行概览的统计范围,合并了货币概览和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其中后者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等。

(二)信贷收支统计

信贷收支统计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统计,包括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和负债业务。信贷收支统计是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名称。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活动比较单一,除了存款和贷款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业务,所以信贷收支也就是银行的几乎全部业务活动。信贷收支统计表目前仍然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了解金融活动信息的主要工具。

信贷收支统计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及时性、统一性、保密性原则,在统计报表的设计上,要求做到统一、简明、实用,适应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要求。现行信贷收支统计报表包括:全部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央银行信贷收支表、国有银行信贷收支表、其他银行信贷收支表、农村信用社信贷收支表、金融信托投资机构信贷收支表、城市信用社信贷收支表、财务公司信贷收支表等。它们都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资金平衡表,分资金来源项目和资金运用项目两个方面,一般是把资金来源项目列于左方,把资金运用项目列于右方。项目按多种标志进行分组:按资金性质不同分为资金来源项目和资金运用项目两大部分;按所有制形式不同分为国有、集体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国民经济不同部门分为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按资金用途不同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按存款的期限不同分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等。资金来源项目包括:各项存款(具体又包括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城镇储蓄存款、农村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等)、金融债券、流通中货币、自有资金、当年结益、其他等;资金运用项目包括:各项贷款(包括工业、商业、建筑及基建企业、乡镇企业等的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农业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信托类贷款、其他类贷款)、购买债券、金银外汇占款、上缴财政税利、财政透支和借款等。

(三)现金收支统计

现金收支是商业银行一项经常性的业务活动,商业银行现金收支相抵后的净额,为市场现金流通量的增加或减少额。银行体系外现金即为市场现金流通量。在中国目前条件下,现金是居民日常生活支付的主要工具,控制现金投放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银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金活动中心,银行是国家调节货币流通的枢纽。现金收支统计是商业银行金融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中央银行金融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央银行根据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而设计的一项分析现金流通的工具。

银行现金收支统计通过编制现金收支报表进行。现金收支报表,按收支流向分为收入和支出两大类。根据现金收支的不同经济性质和分析工作的需要,现金收入主要项目包括: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事业收入、税款收入、农村信用社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储蓄存款收入、汇兑收入等;现金支出主要项目包括:工资和对个人其他现金支出、农副产品采购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农村信用社支出、城乡个体经营支出、汇兑支出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制度要求,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是全面统计,它要求所有发生现金收支的银行基层单位,对每笔现金收支业务按其性质进行分项汇总并逐级上报加总。基层银行每日统计的现金收付合计数及内部现金往来、业务库存,应与当日会计科目的日结单核对一致,收付总数必须平衡;现金项目报表的现金收入、支出总额,应与会计报表中“现金”科目的发生额核对一致。

(四)对外金融统计

在中国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涉外金融活动也日益增加。对外金融统计是对涉外的所有金融活动进行数据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的工作,它是搞好中国国际收支管理工作的基础。对外金融统计主要包括银行外汇信贷业务统计、国家外汇收支统计、国家对外借款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四部分。

外汇信贷业务统计是对银行吸收外汇存款、发放外汇贷款业务的统计。根据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管理的需要,外汇信贷应该与人民币信贷并表,方能全面反映社会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全貌。但现在这一工作尚未建立起来。现行外汇信贷业务统计只统计各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部分,其资金来源主要项目有:外币存款(包括居民外汇存款和非居民外汇存款)、境外筹资、委托境外借款、人民银行往来、国内同业往来、国外同业往来、所有者权益、当年结益、外汇买卖等;资金运用主要项目有:外汇贷款(包括短期外汇贷款、中长期外汇贷款、其他贷款)、投资、境外筹资贷款、委托境外借款转贷款、人民银行往来、国内同业往来、国外同业往来、库存现金、外汇买卖等。

国家外汇收支统计是反映中国外汇收支活动的统计。1994年4月1日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以后,统计基础发生变化,新的外汇收支统计体系,其收入部分由结售给指定的商业银行的企业现汇收入构成,支出部分由外汇指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直接出售给用汇单位的现汇支出构成。该项统计以各外汇指定银行为主体,由省级分局汇辖内分支局的数据上报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汇总。统计指标包括结汇收入合计、售汇支出合计、外汇交易买入、外汇交易卖出和表外项目五个大项。其中结汇收入合计由贸易收入、非贸易收入、资本收入和其他收入四个项目组成,售汇支出由贸易支出、非贸易支出、资本支出和其他支出四个项目组成,表外项目由本期现汇总收入、本期现汇总支出、本期末现汇账户余额以及银行经营国家外汇账户收入、支出和余额组成。

国家对外借款统计亦称国家外债统计,指对国家借入外债的数量、条件、使用效益、偿还情况等进行信息搜集、统计汇总和综合分析的工作。外债统计是搞好外债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家外债统计的范围包括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外债统计的对象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买方信贷、外国企业贷款、发行外币债券、国际金融租赁、延期付款、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等。借款单位向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借入的外汇资金视同外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向外借入的外汇资金不视为外债。外债统计项目指标主要有:上期末未偿余额总计、提款金额、还本金额(应还、实还)、利率、年息%(固定、浮动)、本期付息金额(应付、实付)、未偿余额(总计和其中的逾期本金、逾期利息)、手续费(承诺费)、罚息等。

国际收支统计是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综合记录,它通过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国际收支平衡表提供一国对外经济交易的全面信息,是一国控制国际收支平衡的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项目指标可分为四大类,即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平衡项目和储备资产变动项目。经常项目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经常发生的项目,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对外贸易、非贸易往来、无偿转让。其中对外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非贸易往来包括货运、港口供应与劳务、旅游收支、投资收支、其他非贸易往来;无偿转让包括与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援助和捐赠、侨汇、居民及其他收支等。资本往来项目指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按时间分为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其中长期资本往来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银行贷款、地方及部门借款、延期付款、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中应付客商作价设备款、租赁、对外贷款、其他等;短期资本往来项目包括:银行借款、地方及部门借款、延期付款、延期收款、其他等。平衡项目亦称误差与遗漏,这个项目的存在,是由于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过程中,有时资料不完整,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各国货币相互间的换算发生差额,以及可能大量存在的资本恶意外逃等,往往会造成借贷双方不平衡,加入这一项目可使整个平衡表得以平衡。储备资产变动项目亦称储备资产增减额,项目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对基金信贷的使用等。

(五)金融市场统计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商品为交易对象,由供需双方商定价格而进行自由交易的流通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加强金融市场统计,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配置资源的作用和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金融市场按交易对象可划分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其中资金市场按时间可划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外汇市场本质上也是资金市场,但它的交易对象是外汇,与国内资金有区别,并且其中有一部分并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黄金市场指进行黄金交易的市场,中国目前黄金市场尚未开放,所以没有建立黄金市场统计。

短期资金市场是建立和发展中长期资金市场的基础,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短期资金市场统计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和整理参加短期金融交易的机构、金融工具的品种结构、交易量、资金流向、利率水平等数据资料,以及对短期资金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其中,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统计,是对银行之间和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互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资金融通数量的统计。建立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金融机构临时的头寸不足,是利用资金使用上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和项目差,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资金有偿余缺调剂活动。同业拆借市场主要统计指标有:拆入资金额和拆出资金额、成交笔数、最低成交利率和最高成交利率、最长成交期限、最短成交期限等。为了分析的需要,各项指标可分为系统内系统外、省内省外、以及银行系统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子项分别统计。此外,为了考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成果,还应分别统计资金拆借意向,以便计算有关分析指标。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统计,是对以票据作为信用工具、通过票据承兑与票据贴现方式进行融资活动的短期资金市场交易量的统计。主要包括票据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三种形式,其中票据贴现统计指标包括票据贴现金额和票据贴现债权人,票据转贴现统计指标包括转贴现金额、期限和转贴现的次数,票据再贴现统计指标包括金额、资金价格以及长短期分类等。

长期资金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其中后者包括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发行长期证券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长期性投资需要,因此,长期资金市场统计的任务是:统计证券的发行额,用来分析长期投资规模;统计交易额,用来分析投资的结构变动;统计利息和收益率,以分析资金的供求情况。长期资金市场统计中股票市场的统计指标包括:报告期发行股票企业数和股票种类、报告期发行股票股数及面值、报告期股票总市值即股票的市场价格、报告期股票成交值、股票价格指数等;债券市场的统计指标包括:报告期发行债券的企业(金融机构)数、报告期债券发行额、报告期市场债券交易额、报告期债券到期偿还额及余额、报告期债券市场价格、报告期各种债券贴现面值及贴现额、报告期各种债券再贴现面值及再贴现额、报告期各种债券的贴现率及平均贴现率、报告期各种债券的再贴现率及平均再贴现率等。

外汇市场统计是对一定时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交易额及交易价格(汇率)综合的统计反映,目的是为国家对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统计指标包括:报告期经营外汇机构数、报告期外汇交易市场交易额、报告期外汇交易市场平均汇率等。外汇市场统计为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六)中央银行专项统计调查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需要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需要从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变量来研究分析货币需求变化。其中,物价和企业的信息至关重要。建立反映经济景气变化的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广泛收集有关经济动态资料是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1986年以来,先后建立了工业景气调查、物价统计调查、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及经济、金融动态反映等统计调查制度。这些是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制定和管理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1.工业景气调查制度。从1986年开始,建立了22个城市的425户重点国有工业生产企业经营状况统计调查制度,对包括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金等在内的25项经济及财务指标进行了按月的监测;同时还对这425户企业的厂长、经理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随着中央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原425户企业在整个工业部门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及时把握全国工业企业运行状况,随时监测生产、流通领域中资金形态变化情况和经营者心理预期,适应金融宏观调控需要,于1991年6月起,将调查点由425户企业扩大到5000户,调查面扩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主要二级分行,遍及全国300多个地区和少数县城,调查领域涉及22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乡及乡以上产值35%,占国有企业产值的55%。工业景气调查内容包括:国有工业生产企业资金及财务状况月度调查和工业景气季度问卷调查两部分。其中前者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等52项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汇总,后者包括对企业总体状况、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资金状况等六个方面29个问题的问卷调查。1995年起,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在500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调查制度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协调有关部委,建立了直接服务于国务院领导决策的千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统计调查制度。

2.物价统计调查制度。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20个省(市)的31个城市,选择1300家企业作为测报点,进行生产资料购进价格统计。每月汇集原始数据4000多条,按月编出大类指数、小类指数和总指数,并逐步编制了包括国家统一定价和其他定价在内的定基指数、同期比指数和月环比指数,及时、正确地反映了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宏观货币政策提供了依据。1992年起着手研究批发物价调查制度,1994年2月首次汇总编出国内批发物价指数。调查点包括36个城市,国内代表性商品784个,进口商品153个,出口商品253个。编制出国内批发物价、进口物价、出口物价、国内需求批发物价、综合物价五个系列指数。1988年开始统计集贸市场主要生活资料价格。在25个省(市)的30个城市布点,调查粮食、肉禽蛋、蔬菜水果等15种规格品的交易价,按旬采价,按月汇总上报。

3.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从1989年开始,建立居民储蓄意向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全国20个城市,调查样本1万户。调查方法是选定有代表性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储蓄所,临柜向储户发问卷,提出近20个问题征求答案。从各次汇总情况看,基本上反映了储户的心理变化,及时把握了居民储蓄形态,对储蓄存款的稳定性、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作出了较为准确的判断,为货币政策作出适时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4.经济、金融动态反映。通过省市分行与近100个二级分行建立了重点联系行制度。各省分行及大部分二级分行调查统计部门也相应建立了自己的经济金融动态反映网络。现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后的情况反映,四天之内就能汇总上报总行。

(七)保险统计

保险是通过集中社会上的分散资产,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有关利益进行经济补偿,或对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给付保险金的金融活动,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补偿作用。保险统计反映保险业务的发展情况,是认识保险发展规律的有力工具。

保险业务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签署保险合同或协议,投保人根据保额和保险费率向保险人缴纳保险金;当被保险人发生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引起损失时,由保险人支付赔款,或者保险期满时由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养老金。作为这一过程的反映,保险统计主要指标包括:保险业务收入、保险业务支出、承保数量、承保金额等。其中保险业务收入包括保险收入、储金等;保险业务支出包括赔款、人身险给付、退保金等;承保数量指参加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数量;承保金额指保险单上载明的保险标的的金额。保险统计的主要分析指标有:承保率、结案率、赔付率、损失率、百元保费费用额、人均费用、人均保险业务收入、人均利润等。

(八)资金流量统计

资金流量表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延伸,同时又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结。资金流量统计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凯氏理论认为,储蓄和投资相等是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但是由于在不同的机构部门,储蓄与投资是不相等的,于是说明各个部门储蓄的去向或投资的资金来源,就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问题。在机构部门层次上研究总储蓄和总投资的均衡,反映各部门资金余缺、产生的原因及筹措资金的途径,是资金流量核算的核心内容,也是它的主要功能。

划分机构部门是编制资金流量表的前提。机构部门由众多不同的常住机构单位组成。其中机构单位指拥有产权、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及核算盈亏,有权同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有独立户头的经济实体;常住单位指一国经济领土内、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不同的机构单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设立机构部门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属于具有同一类经济活动与货币收支活动性质的机构单位结合在一起。如企业部门主要从事的是非金融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居民部门主要从事最终消费活动等。国际统一标准的机构部门分类通常为五类:①非金融私人企业;②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存款货币机构和非货币金融机构;③一般政府,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④为居民服务的私人非盈利机构;⑤居民部门,包括私人非金融非公司组织的企业。

资金流量统计范围,各国根据需要和可能,各有不同。概括而言计有三种类型:①只核算金融交易。这种资金流量表通常由中央银行独立编制和发表。这种表式的最大优点是货币统计资料完整,编表的时间短。但不便于与其他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另外,资金运用与来源缺乏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使核算资料难以结合运用,降低了使用价值。②核算范围除包括金融交易外,还包括总储蓄和实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把资金流量表同其他核算联系起来。这类表,有的国家由中央银行编制,由国家统计部门作些技术处理和调整;有的国家由银行提供资料,国家统计部门编表。这种表便于与其他核算协调。编制这类表的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收入与支出核算一般都比较规范。目前,这种表式是资金流量表的主流。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核算的初始流量,不仅包括金融交易,还包括收入、分配、再分配、消费和投资的形式,用于观察整个过程中各种经济关系及研究分配、生产、使用以及各机构部门资金筹措情况。

中国资金流量统计研究始于80年代初,1994年正式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根据部门分工,国家统计局负责实物交易部分的编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交易部分的编制。中国资金流量表分为收入与分配和金融交易两部分,统计范围属于上面所讲的第三种类型。中国资金流量表式与国际上通用的表式相似,也是机构部门交易的矩阵表式。主栏为交易项目,宾栏为机构部门,每一部门下设资金来源与使用两栏。但与其他国家的表式相比有两点明显区别:一是交易内容包括收入与分配等转移项目;二是突出了财政这一虚拟部门。财政部门只有分配转移活动,没有消费投资活动,其经费开支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样,已归入行政事业部门。

对机构部门的定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为独立核算单位。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机构部门划分为如下五个部门:①居民部门,包括城乡居民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因为农民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既是消费者,又是自己收入的提供者(也可称生产者),其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资金很难分开,所以都按居民部门处理。②企业部门,指非金融机构的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物质产品与服务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包括物质生产企业和非物质生产企业。③行政事业部门,一般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是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资金管理和收入渠道看,这类部门属于实行财政预算管理的单位,具体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④财政部门,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部门。财政收支包括国家预算内和地方预算外收支、中央财政收支和地方财政收支,但财政部门自身的经常性财务活动不在其中。⑤金融部门,指开展资金借贷和保险业务活动的部门。由于金融业务活动在社会资金活动中处于特殊地位,在筹集支配社会资金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是社会资金运动的中枢。因此,在资金流量表中,要将金融机构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核算。具体来说包括: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以及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此外,资金流量表中还设有一个国外部门。国外部门指所有与中国有货币活动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反映对外往来中的货币收支活动,包括国际贸易和非贸易(借款、援助等)发生的货币活动。

交易项目划分为:①实物交易部分,计列:部门增加值、劳动者报酬、上缴财政、财政支出、财产收入、转移、可支配收人、消费、总储蓄(净储蓄、折旧)、总投资(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净金融投资、误差等项目。②金融交易部分,计列:盈余或赤字、流通中货币、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币贷款、财政借款(净)、有价证券及集资、保险准备金、结算资金、其他(净)、国际资本往来(长期资本、短期资本)、国际储备资产、融资总额等项目。

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收入分配部分大体用三种方法:一是宏观资料分解法编制核算表。主要是指在国民生产核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统计资料,同时利用各种补充、辅助计算资料。利用一些总量数字、规范性强的数字作为总控制数,对其他资料进行处理。如果概念清楚,技术处理得当,一般都能粗线条地刻画出该地区主要机构部门的收入、分配及其使用过程以及储蓄、投资情况。二是按照规范的方法,主要采用账户的方式来编制资金流量表。指通过编制各机构部门的收入与支出账户、投资储蓄账户及金融账户来编制资金流量表。三是调查法,或称微观资料汇总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组织一次性调查来满足资金流量资料要求。同时把调查资料同宏观资料配合使用,提供具体与比较完整的资金流量资料。

金融交易部分的编制方法:一是间接金融交易项目,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现有金融统计报表,即将各金融机构报表按照上述金融交易项目划分要求进行调整汇编,并对每项交易数字进行部门分解。二是直接金融交易,充分利用有关的统计资料,如国债统计、有价证券统计等。三是外币信贷业务项目,因目前大多数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实行人民币与外汇经营分账制度,所以根据各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统计报表,单独编制外币信贷业务数字。四是国外金融交易项目,根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进行编制。

四、金融统计展望

统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公社时期。《周易·系辞下》指出:“上古结绳而治”,结绳记事,就是中国原始公社时期的一种简单统计方法。关于结绳记事方法,郑玄在《周易正文》中注释:“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路史·前纪》罗苹注:“古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执以相考。”这说明:当时已产生了简单的分组(大事,小事)与简单的分组计量指标,成为中国统计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感到结绳记事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一种代结绳记事而起的比较进步的统计方法,即书契记数。《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指文字,刻在竹、木或龟甲、兽骨上以记数、记事,称为书契。之后,反映中国战国时代国势调查的重要文献——《禹贡》,已把全国分为九州,记述各州的基本情况,如治水的次序,州境的区域,河川的原委,土壤的性质,田、赋的等级,植物的种类,贡物的名称,贡道的流向等,在世界统计史上具有领先地位,相当于17~18世纪德国国势学派中的格廷根学派的统计学。

世界古典统计学史,源于17世界中叶德国兴起的国势学派和英国兴起的政治算术学派。前者偏重于探索国家兴衰的因果关系;后者偏重研究国家富强的统计规律。两者都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到18世纪末,近代统计学的国势学派,日渐衰微;政治算术学派的人口统计向保险统计、卫生统计发展,以及经济统计向物价指数计算方法的研究发展;概率论派的由概率论与政治算术学派向综合数理统计发展。19世纪50年代,图表派、比较派与政治算术学派进一步综合;60年代,国势学派、政治算术学派、概率论加以综合,逐步形成近代统计学。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统计学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多门类、多层次的统计科学体系;社会统计学向经济统计学发展,社会统计学派逐渐成为数理统计学派的附庸;随着数理、自然科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数量统计学派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占优势地位的统计学派,继之经济统计学更向经济计量统计学发展,逐步形成现代统计学。社会政治经济统计学派的出现,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列主义的统计理论,另一方面对原苏联社会主义统计实践加以总结,使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相结合,成为一门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社会科学统计学。

统计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到了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由于工业、商业、海外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引起了对统计的新的需要。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各国相继成立了统计机构,统计范围逐渐扩展到工业、农业、贸易、银行、保险、交通、邮电和公用事业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各种专业统计。专业的金融统计由此产生。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金融市场的形态也愈来愈复杂多样。出于微观和宏观金融管理的需要,对金融统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金融统计作为一门专业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金融统计最近十几年得到巨大的发展,是积极推进市场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金融统计的发展也为逐步提高中国金融管理水平创造了基本条件。

展望未来,中国金融统计体系总的趋势会进一步朝着国际规范的方向发展。近期,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业务统计与外汇业务统计走向合并,是一客观要求。这是进一步提高微观金融管理水平和加强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远期,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中国金融与国际金融交往日益加深,中国金融统计体系会与世界各国金融统计趋于统一。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金融统计手段也一定会进一步走向现代化。

上一篇:代位求偿权 下一篇:统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