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古代白银形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494页(309字)

以铸块或秤量形式表现的货币白银。汉代已有银锡合金铸制的“白金币”,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行,有圆形纹币、方形纹币、椭圆形龟纹币三种。北朝以后,白银流通较广,有银钱及银铤(即银锭)出现,形态有长方形、条形、束腰形、船形、元宝形等,元宝形最为晚出。银铤从唐代起大锭一般重50两,又称为若干“笏”。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以平准库的白银铸成锭,重50两,始称“元宝”。明代已铸有少量银质的钱币。银锭多作“元宝”形,两端高翘,又称“马蹄银”或“宝银”。大元宝50两一锭,中小元宝重量不等。清代则称小的银锭为“锞子”,流入的银元和自铸的银元相继出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