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货币斗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70页(424字)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货币发行与流通充分反映封锁与反封锁斗争。在金属货币和纸币混合流通的条件下,斗争的主要特点:①建立独立自由的货币市场。为驱逐旧政府遗留的杂钞劣币,发展革命根据地经济,苏维埃政府一方面规定统一的银价,另一方面发行苏区货币,占领市场,逐渐实现了苏区货币制度的统一,创建了与旧政权相对立的独立自主的货币市场。②实行现金管理,打破经济封锁。由于旧政权的经济封锁,革命根据地生产的产品不能顺利地销售到区外,而输入产品又不得不以现金偿付,致使苏区现金匮乏。为此,根据地政府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发展边区贸易,增加现金收入;二是实行现金管制,防止现金盲目外流。③金属货币改用法定货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不兑现的“法币”制度。针对这一新的情况,苏区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于1935年12月收回银币,发行不兑现的苏维埃纸币,严禁白票(根据地以外即白区发行的票币)和现洋在市面上流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