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庇古效应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99页(716字)

关于货币余额实际价值的变动对经济均衡的影响的一种理论。也是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C·庇古关于“流动性陷阱”阶段如何通过实际货币量变动而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机制的一种理论概括。

庇古认为,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由非自愿失业导致的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的下跌,会使人们所拥有的财富的实际价值提高,并进而造成人们以前积累的储蓄在价值上有所增加,因而他们为达到某种指标水平的财富而积累的数额会有所减少。也就是说,财富的实际价值与储蓄成负相关关系。于是,消费支出会增加,消费与实际财富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由货币实际价值提高所引起的消费增长进而对实物需求的增加会限制物价下跌的比例,造成物价下跌水平低于货币工资下跌水平。于是实际工资开始下降,劳动市场的超额供给减少,直到劳动市场供求相等进而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为止。这就是说,只要存在着失业,工资和物价就会连续下降,直到经济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为止。

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变动,造成财富的实际价值与之同比例变动,进而对储蓄与消费函数产生的影响称为“庇古效应”,它是以实物市场的财富效应为基础的。即是说,价格下跌会引起财富实际价值的提高,直接作用于实物市场的消费,引起消费支出增加,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以至总需求增加,就业扩大。

“庇古效应”的政策含义是:社会财富实际价值的上升可以刺激消费支出进而扩大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而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是影响实际财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货币政策对恢复充分就业均衡是完全有效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