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信贷周期假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49页(766字)

关于货币信用与经济周期关系的一种理论。

早在19世纪,李嘉图、桑顿等经济学家,就以货币和信贷的外生性作用,解释商业周期。K·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学说,给出了信贷周期理论最原始的框架。在短期内,货币利率围绕自然利率波动,货币利率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自然利率由长期内实物资本借贷的收益决定,在短期内固定不变。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则投资增加,需求增加,物价上涨,形成向上的累积过程,并抬高货币利率使之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则会出现向下的累积过程。这样,从静态的角度,魏克赛尔解释了充分就业状态下,信贷变化对经济的作用机理。

在魏克赛尔上述假说的基础上,F·哈耶克提出了完整的信贷周期理论。F·哈耶克认为:货币的额外增加会造成借贷资本的增加,使得投资超过自愿储蓄,产生强制储蓄,并引起资本品价格相对消费品价格的降低,这发生在向上的累积过程中。随后,较高的要素收入使对消费品需求上涨,于是,银行系统的货币被提取,派生货币减少,货币的借贷利率提高,最终使一些投资无利可图。由于银行派生货币的能力受到准备金率限制,这一转折点迟早总会来到。在哈耶克的理论体系中,“自然利率”不再是经济波动的中心,即周期不再被看作是对分散经济中起作用的变量所决定的长期均衡条件的暂时背离。哈耶克采取了崭新的分析方法:“时际均衡”分析方法,或者说是“跨时均衡”或“动态均衡”的分析方法,考察经济从一个静态均衡走向另一个静态均衡的过程。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时点上不同,并且,资本的借贷也不会产生供求统一决定的“自然利率”。这不仅标志着方法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宣告了信贷周期理论的形成。

上一篇:IS-LM分析 下一篇:中华金融辞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