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输入型通货膨胀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79页(1854字)

用于描述由于进口货物价格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以及开放经济之间通过汇率机制而产生的通货膨胀在国际间传递过程的假说。

理查德·杰克曼和詹姆斯·特里维西克等人指出,如果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成立,那么:①在固定汇率下,一国的通货膨胀就唯一地取决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并且不受国内条件(比如货币政策)的支配;②在可变汇率下,一国的通货膨胀率完全孤立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唯一地取决于各国国内因素。但是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从更长的时期来看,比如说10年,汇率变动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倾向则是能够被观察到的。因此,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研讨就从两种汇率制度和长短两个时期着手。

在固定汇率下,从长期来看,世界通货膨胀决定国内通货膨胀。对此,货币学派的解释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封闭经济,因此,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假定产出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世界通货膨胀率将由“世界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决定。每个国家的货币需求按照世界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后者本身又由世界各国的国内信用扩张速度决定。从总量角度看,一国国内信用扩张率的变化取决于国际储备究竟是充足的还是短缺的。当国际储备短缺时,各国一般会维持一个较慢的国内信用增长来增加它们自己的储备持有量。反之,各国感到有能力以较快的速度扩张国内信用,世界货币供给就会增加,世界通货膨胀率将上升。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通货膨胀率主要取决于国际清偿能力的增长率。同时,一国不可能追求独立的货币政策,也不能选择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

货币学派的赫尔穆特·弗里希认为,在既定的固定汇率条件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四个效应在国际间传递:①价格效应。指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产品价格的变动及其相互影响而在国际间传递。②需求效应。指一国的过度需求扩大了其他国家的出口,使那些国家产生一个扩张性的收入乘数。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正在接近充分就业,它们将试图将需求转向其他各国的产品,于是每一国都经受着膨胀的需求的压力。③流动效应。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信用扩张程度)。④国际通货膨胀预期和“示范”效应。这四个效应都可以使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趋于一致。

但是,没有哪个汇率会永久固定,固定汇率制被看作是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更具有实际意义。劳伦斯·S·科普兰的观点是:固定汇率制下的贬值上产生的效果是该国竞争能力的改善,国际收支盈余增加,外汇储备上升。然而,伴随而来的通货膨胀,将使该国的价格优势受到侵蚀,直到经济回到它的初始位置。但这时有较高的价格水平,较多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名义货币存量,但有同样的实际货币供给。这似乎印证了货币学派的观点。

在固定汇率下,从短期看,购买力平价说不能成立。国内通货膨胀率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的过程,可以依照凯恩斯学派的弹性分析法的描述来实现。当世界其他国家商品价格上升时,必然使某些国家商品的价格相对降低,这会影响一国的国内商品需求,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进出口商品各自的需求弹性。如果这些影响是增加国内商品需求,并因此增加对国内劳动力的需求,而且该国经济最初处于均衡状态,这些额外的需求就会抬高工资和价格。这种过程将持续到国内价格等于世界价格,过度需求消除为止。这些观点在加入预期理论后得以完善。

关于浮动汇率的情况,杰克曼和特里维西克总结说:在短期内,境外的各种扰动可能影响物价水平,因为它们可能改变汇率,从而改变外国商品的国内价格。但是在长期内,国外的收入和利率将恢复到它们的均衡水平,对外国物价水平的各种干扰的效应将完全被汇率调整所抵消。70年代以来,由于每个国家实行独立的宏观经济政策,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变得更加分散。劳伦斯·S·科普兰的论述是:若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外国物价水平上升,伴随着本国货币升值(外币价格下跌),则国内经济不会发生其他变化。浮动汇率就像一个活动阀门,当面临两国中任一国或两国双方国内货币市场的扰动,而要维持购买力平价时,它就不断地上下滑动。这里隐含的意思是,每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主权受汇率弹性的保护。每个国家都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的通货膨胀率,而不用考虑其他国家的行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