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78页(1943字)
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成本迅速上升和供给的相对减少。为了把它与供给冲击引致的通货膨胀加以区分,乔治·佩里认为将其称之为工资推动型更确切些。赫尔穆特·弗里希也认为,货币工资在没有劳动生产率或一般物价水准事先提高的情况下的一次性自发提高,是封闭经济中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标准情况。事实上,无论是工资推进还是利润推进以及其他原因,都使得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进而形成通货膨胀。
由于各经济学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成因的不同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工资推进,利润推进和操纵价格。
持工资推进观点的学者主要有琼·罗宾逊、哈伯勒、夏皮罗等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①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工资率的过快增长。工资提高引起成本增加,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后,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再度引起物价上涨。造成了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形成通货膨胀。②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与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相关的。罗宾逊和哈伯勒认为,如果工资率完全取决于纯粹竞争的市场力量,那么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只要有相当多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就会使货币工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造成通货膨胀。③通货膨胀与失业呈负相关关系。除了以菲利普斯曲线为依据外,他们认为,失业率降低,工会力量会更加强大,会迫使工资更快地提高,从而推进物价上涨,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也呈反向关系。
持利润推进观点主要是爱德华·夏皮罗等人。他们认为,正像工会可以强迫提高工资一样,当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与劳务市场时,寡头企业或垄断企业为了追求更大利润,也可以把价格提高到足以抵消任何成本增加额以上,并使商品价格快于成本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进而发生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与这种寡头企业、垄断企业的分析相类似,加迪纳·米恩斯着重研究了操纵价格的问题。所谓操纵价格,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是由大公司之间通过协议或默契来确定。他认为,操纵价格的变动是跳跃性的,如果存在垄断,特别是大量工业品价格受到操纵,就必然带来通货膨胀。在夏皮罗看来,凡是在价格被操纵的地方,提高价格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厂商可以立即提高价格来响应工资的上升。
对于多数学者,上述成因都是可接受的。在夏皮罗的利润推进分析中,就总是和工资推进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二者都表示特定的集团在经济中行使市场权力;一是工会得到较高工资,另一是垄断的或寡头的行业中的企业得到较高价格。所以夏皮罗等人倾向于将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两种类型。但F·麦克卢普和A·林德贝克也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方式。麦克卢普认为成本推进通货膨胀以进攻型和防守型两种形式出现。前者是在既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准下试图增加实际工资而造成的结果;后者是试图恢复以前的均衡实际工资水准造成的结果。这种分类适用于工资成本和其他重要的(如能源)投入的成本。A·林德贝克(1980)将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细分为三种类型:①外生的成本型通货膨胀。其起因是中间产品较高的进口价格(石油冲击),“不可解释的”厂商的较高利润加成,和“不可解释的”由工会和雇主之间的集体协议导致的较高的工资率这方面外生成本的提高,用以解释物价水准的一次性上升。②相对价格或收入要求权通货膨胀。社会上现存的工资级差及各集团工资份额(级差集)被认为是合理公正的,但是,经济行为人或经济集团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自己的相对价格或收入,就会引起其他经济行为人或经济集团的连锁反应,导致一般物价水准向上运动。③“惯性”通货膨胀。经济行为人和经济集团并不试图改善他们的相对级差位置,只是力求阻止自己的价格和工资预期的实际价值下降,从而调整他们的工资率和价格,生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值得一提的是,赫尔穆特·弗里希指出,通货膨胀理论的最新发展并没有遵循上述的划分。这些区分只是理论上的。随着所选择的基期不同,工资提高可以被解释成自发的工资推进,也可以被解释成对于以前一般物价水准的上涨所作的调整。同样的难题也适用于价格。乔治·佩里也认为,工资与价格指数挂钩的程度越高,不论其是正式的还是其他形式的,经济中某部分工资对其他工资变动的响应程度也就越高,一个成本推动的冲击将进一步扩展并持续下去。如果初始的工资推动的冲击代表一个增加实际工资的持续努力,则它将由于价格和其他工资响应的提高而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