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双(两)缺口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95页(1221字)

一种描述发展中国家利用国外资源来填补国内资源不足的理论。又称双缺口模型。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实施歇尔计划的美国和西欧经济学家通过对预期资本流入的分析,首先提出了确定一国潜在投资规模的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后来的双缺口理论的前身。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H.B·钱纳利和M·布鲁诺发表了《开放经济中的发展策略:以色列的经验》一文,阐述了外资流入在减少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方面所引起的双重作用。第一次提出了双缺口理论。1966年,钱纳利和A.M·斯特劳特发表了《国外援助和经济发展》一文,更为充分地阐述了这一模型的理论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一个对外开放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消费,总储蓄和进口总额:

Y=C+S+M

总需求等于总消费、总投资和出口总额:

Y=C+I+X

在均衡条件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C+S+M=C+I+X

于是有: S+M=I+X

M-X=I-S

最后一个等式的左项表示进口与出口之差,即外汇缺口;右项表示投资与储蓄之差,即国内储蓄缺口。两个缺口相等的前提是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事实上,这种均衡往往是经济经过调整以后才能达到的。同时均衡是一种短暂现象,不均衡才是常态,经济调整是在不断进行中的过程,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进行调节。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的关系如图16-45所示。

图16-45

以总产出或总收入增长率g为纵轴,以资本流入F占收入的比率口表横轴,以I-S曲线为储蓄缺口,M-X曲线为外汇缺口,它们相交于E点,即I-S与M-X相等,资本流入达到均衡水平OF0。在后的左方,资本流入尚不足以消除储蓄缺口;在后的右方,资本流入水平超出国内储蓄所能承受的增长率之外,如果资本流入此时不足以创造更多的出口,外汇缺口就会进一步扩大,导致偿债困难。

双缺口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任何发展中国家的双缺口中只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如果储蓄缺口居于支配地位,就表明该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而没有充分利用其外汇收入。它虽有足够的外汇可从国外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但却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或其他资源去实现追加的投资项目。这说明该国存在生产资源短缺,从另一角度看就是储蓄缺口。实例是70年代的中东产油国家。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受外汇缺口约束的国家。他们拥有过剩的生产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过剩,所有可动用的外汇均用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外汇短缺,提高收入增长率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现在,双缺口理论已经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一种理论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