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国际收支政策搭配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97页(1625字)

亦称“政策搭配论”。主张一国在制订和实施经济政策时要兼顾到国内国外经济两个方面,即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内部平衡即是要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外部平衡就是要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该说认为:应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平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平衡。

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建立后,并不象当初设想的那样完美无缺。它既没有始终保持固定平价不变,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失业和经济衰退情况有所改善。相反,由于汇率不能及时调整,有些国家常常出现外汇危机。故围绕支持还是反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这个问题,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独立的派别。在双方的论战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什么样的货币体制下效应更大的问题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R.A·蒙代尔在其《固定与浮动汇率下国际调整的货币动态分析》一文与其他的文章中阐释了国际收支政策搭配说的基本观点。

蒙代尔首先假定:①当一国出口一定时,国内支出增加,进口随之增加,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恶化;反之,国内支出减少时,进口也随之减少,则经常项目就得到改善。②资本移动对利率有弹性。③短期内充分就业产出量一定时,国内支出仅受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蒙代尔用预算和利率分别代表财政和货币政策,预算增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则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利率下降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上升为紧缩性金融政策。在以上的假设条件下,为了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蒙代尔用总需求与充分就业产出量的相对关系来说明国内平衡的概念,即当总需求等于充分就业产出量时,就达到平衡;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产量时,则产生通货膨胀;反之则为通货紧缩。他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余额与资本流出净额来说明国外平衡,即经常项目余额等于资本流出净额时称之为国际收支平衡;大于资本流出净额为国际收支顺差;小于资本流出净额为国际收支逆差。

蒙代尔用图论证了两种政策的搭配关系。图16-46中,横坐标表示利息率,纵坐标表示财政剩余。FF′线表示国际收支均衡曲线,即在整条线上,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它之所以有负斜率,是因为随着利息率的上升,会有国际收支盈余,这时必须增加财政支出,预算增加(即降低财政剩余),增加进口,保持国际收支均衡。XX′线表示国内均衡曲线,即在整条线上,充分就业等于对产出的总需求,它之所以有负的斜率,是因为利息率上升会使有效需求下降,故必须有财政剩余下降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使国内支出保持不变。由于假定资本移动对利率有弹性,故FF′的斜率大于XX′的斜率,图16-46中两条线的交点G即是国内、国外同时平衡点。可以看出,在FF′线的下方,国际收支有赤字;在FF′线的上方,国际收支有盈余。在XX′线的下方,有通货膨胀压力;在XX′线的上方,有经济衰退压力。蒙代尔指出,在固定汇率制下,经济无论处于何种位置,只要政府用货币政策调整外部平衡,用财政政策调整内部平衡,最终一定会使它达到平衡点G。现在考虑经济处于W点的情况。在W点,国际收支有逆差,但国内收支是平衡的。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当局减少货币供给,从而使利息率上升。于是,W点会向B点运动,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但由于利息率上升,使用条件苛刻,会出现失业趋势。所以国内平衡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从而使B点向C点运动。在C点,国内收支恢复均衡,但国际收支又出现赤字,不过赤字量已比W点要小。随着持续的调整运动,经济将按图示的箭头向前运动,最终一定会达到平衡点G。如果情况反过来,用财政政策调整外部平衡;用货币政策调整内部平衡,那么不平衡状况就会更严重。在上图的例子中,W点就会朝A点和D点的方向运动,离平衡点G愈来愈远。

图16-4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