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贸易差额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01页(920字)

晚期重商主义者的经济学说。该学说认为:扩大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形成贸易差额,即可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

在西欧,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属于早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信奉货币差额论。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是晚期重商主义时期,而晚期重商主义则坚持贸易差额论,其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托斯·孟在《英国及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贸易差额论的原则及其实现途径。

贸易差额论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货币只有在不断地冲动中才能不断地增多。这样国家就不应该禁止货币输出,而应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是,他们要求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贸易顺差原则,即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其目的仍然是要保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在他们看来,国家的物质财富虽然随出超而减少,但是货币的数量增加了。因此,出超越多,国家就越富有。为了保证对外贸易出超,就应该尽量增加制造业的产品输出,同时应该尽量减少或禁止本国能够生产的消费品的输入,特别是奢移品的输入。为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晚期重商主义者提出实施保护关税政策的主张。要求对出口的原料课以高额关税,对外国输入的原料免收税金,任其自由进口。对于工业品,则一方面鼓励出口,另一方面对外国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限制其进口。于是,奖出限入就成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的首要任务。

然而,比其他重商主义者先进的是,托马斯·孟提出了总贸易差额论。认为,应把个别贸易差额同总贸易差额区别开来。对个别国家的贸易中,允许贸易收支逆差的存在,并且在某一个时期里,国家对外贸易中取得的货币入不敷出是可以允许的,但只要总的贸易差额保持顺差就行了,货币将最终流回国内,使国家财富增多。

作为贸易差额说代表人物之一的米塞尔顿所编制的贸易结算表,成为今天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雏形,对后来的国际收支分析提供了基础。

上一篇:一价定律 下一篇:中华金融辞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