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国际收支一般均衡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04页(4855字)

将几种主要的国际收支理论加以综合,以便从整体上全面说明一国内外均衡的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弹性法、吸收法、货币法等几种主要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各自缺陷有密切联系。国际收支一般均衡分析在更高层次上兼容并蓄各家理论,力求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IS-LM-BP模型也即凯恩斯主义的开放经济模型,国际收支的一般均衡分析正是构筑在该模型基础上的。国际收支一般均衡模型用IS、LM、FE三条曲线分别描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均衡,其各自的方程式为:

IS曲线:Y=C(Y)+I(r)+G+B(Y,e)

LM曲线:Ms=L(Y,r)

FE曲线:B(Y,e)-H(r)=u

式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是Y的函数;I为投资,是利率r的函数;G为政府支出;B(Y,e)=X(e)-M(Y,e),表示经常项目差额,或净出口额;X、M分别为出口和进口;e为汇率;经常项目收支差额B是收入Y和汇率e的函数;Ms为货币供给量;L为货币需求量,是Y和r的函数;H为净资本流出,是利率r的函数;u表示净国际收支差额,当国际收支平衡时,u=0。这里暗含两个假设,其一是价格水平既定;其二是国际资本市场利率一定。以下是r-Y平面所绘出的三条曲线,见图16-49。

图16-49

图中I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商品市场供示平衡下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其斜率为负意味着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投资较少,因而收入较低;LM曲线上的点意味着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r与Y的不同组合,正斜率意味着Y越高则货币的交易性需求越高,利率必须相应升高促使货币投机性需求减少,才能维持货币供求平衡;FE曲线在图中的形状取决于资本流动因素,如果假设国际收支中不存在资本流动,则FE为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如果假设资本完全流动,则FE曲线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如果资本流动程度介乎于前二者之间,则FE曲线具有正斜率,且资本流动程度越高,FE曲线越平缓。图16-50可表示出FE曲线的不同形状。

图16-50

FE曲线上的点表示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的r与Y的不同组合,其右边的点表示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左边的点表示存在国际收支顺差。从对IS-LM-FE的基本观点均可在此模型中得到反映。IS-LM-FE模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均衡框架,这个框架足以说明国际收支理论的不同方法是相互补充的。

①固定汇率制下IS-LM-FE模型中的政策效应。假定e既定,则分别就前述资本流动性的三种状况来考察一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见图16-51A,图16-51B,图16-51C。

图16-51A·无资本流动

图16-51B·有限资本流动

图16-51C·完全资本流动

假设这里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削减税收和增加政府开支),则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1,短期均衡点移动到A。在无资本流动状态下,收入的增长导致经常项目收支恶化,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给汇率造成贬值的压力。金融当局为维持固定汇率,不得不通过买进本币卖出外汇来干预外汇市场,从而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收缩,LM曲线左移至LM1,在E1点重新达到内外平衡。结果是Y不变,r有较大上升,国家的外汇储备下降。

在图16-51B情形下,Y上升使l贸易顺差减少或贸易赤字增大,r上升使资本流出减少或资本流入增加。由于资本流动性较强,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给汇率造成升值的压力。为维持固定汇率,金融当局在外汇市场买进外汇,抛出本币,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LM曲线右移至LM1,在E1点重建内外均衡。其结果是Y上升,r上升,外汇储备增加。

图16-51C种情形为资本完全流动状态,其含义是各国资本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小国能在既定利率水平上借入或贷出任意数量的资本。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后,金融当局同样会干预外汇市场,LM曲线右移,在E1点达到平衡。结果是Y上升,r不变,外汇储备增加。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性越强,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好;反之其政策效果越差,且要以高利率为代价才能换得一定的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见图16-52A,图16-52B,图16-52C。

图16-52A·无资本流动

图16-52B·有限资本流动

图16-52C·完全资本流动

考虑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一影响推动LM移至LM1,收入增长至Y1,在A点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对汇率造成贬值的压力。如果金融当局实行反向货币操作,即买进本币,抛售外汇,则在前两种情形下可以削除逆差,但也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果。而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的暂时的利率下降,很快就会使资本流出增加,完全抵消货币政策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在影响收入方面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②浮动汇率下IS-LM-FE模型的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见图16-53A,图16-53B,图16-53C。

图16-53A·无资本流动

图16-53B·有限资本流动

图16-53C·完全资本流动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上移至IS1,短期均衡位于A。在无资本流动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此时会导致本币贬值,推动FE和IS曲线向右移动,直到都交于E1点为止。这样收入增长又大于固定汇率制下的收入增长。在第二种情形下,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汇率下降或本币升值,推动IS1继续右移,FE上移,直到E1点三条曲线相交。在完全资本流动情形下,A点为顺差,此时会导致汇率下降,本币升值,经常项目收支恶化,直到“挤出”与财政扩张相等的净出口额为止。IS1曲线又还原原位,财政政策对于影响收入无能为力。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程度越高,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效用越小。

货币政策:见图16-54A,图16-54B,图16-54C。

图16-54A·无资本流动

图16-54B·有限资本流动

图16-54C·完全资本流动

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LM曲线右移至LM1,在三个图中均呈现国际收支逆差,于是汇率提高,本币贬值,它将推动IS和FE曲线右移,直到三条曲线交于一点(E1)为止。C图的特点在于,货币扩张引致贬值和收入增加,这一过程持续到货币需求增加达到与货币供给持平的点为止,此时该国已产生了与资本流出相对的经常项目顺差。因此,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在对收入增长的影响上是有较好效果的。

③IS-LM-FE模型中的支出转换政策。

这里考虑实施汇率调整之外的其他支出转换政策,如提高关税等。这会使IS和FE曲线右移,IS与LM交于A点,而FE曲线右移距离大于IS。原因在于,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的收入Y,其增量等于乘以因支出转换引致的进口减少额的数量;使商品市场均衡的收入Y,仅增加了相当于(见图16-55)乘以进口减少额的数量,所以A点为国际收支顺差点。固定汇率制下,如果有吸收政策的相应配合,可达到另一个均衡位置,从而带来收入的上升。浮动汇率制下,为恢复均衡,本币必然升值,推动IS和FE左移,直到足以挤出提高关税等措施所引起的支出转换为止。所以在浮动汇率制下,图16-55三种形态中的收入都不可能增加。

图16-55A·无资本流动

图16-55B·有限资本流动

图16-55C·资本完全流动

对货币主义国际收支理论的综合。由货币分析法,可得出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模型,由下列均衡公式表示:

m(R+D)=Md(P,Y,r)

式中,Md为货币需求,P为价格水平;Y为收入;r为国内利率水平;m为货币乘数;R为国际储备;D为存款准备金;R+D构成高能货币,m(R+D)等于该国之货币供给量。国际收支一般均衡分析可将此模型置于IS-LM-FE模型中,得出货币主义的结论。

假设Y=Yt(充分就业收入水平),e由于充分套利而保持不变,资本具有最完全的流动性,从图16-56中IS、LM、FE、YfYf曲线的交点,也即内外均衡点E出发,来考虑外生的P、Y和r的变动所带来的后果。

图16-56

若P上升,使实际的货币存量下降,因而推动LM左移。为了使均衡保持在E点,必须恢复货币供给,在中央银行信贷量不变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储备增加或资本流入,而这正是货币主义的结论。如果由Yf增加而导致Y上升,E右移至E1点,此时必然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大,使LM下移。而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国内信贷量不变时只能由储备和资本流入满足。ISLM-FE模型又引出了货币主义的结论。假设国际市场利率趋升使r上升,则得到新均衡点E2。为使LM移至E2,必须使实际的货币存量下降,当中央银行国内信贷量不变时,紧缩货币存量要求有储备流出。所以,若假设P、Y和r为外生变量,则可由IS-LM-FE模型得出货币主义的结论;若假设P、Y和r为内生变量,则结论是凯恩斯主义的。

总的来说,国际收支一般均衡分析注重各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之间,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对于研究解决一国的政策配合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主要不足在于:①它所假设的内外同时均衡具有暂时性,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最优状态,缺乏现实性;②尽管可用各种高深计量模型来证明或图示一般均衡有解或可以实现,但却很难用此方法来为复杂的现实世界确定实际的均衡值,所以这种理论无法成为可在实际中运用的有效工具。

上一篇:IS-LM-BP模型 下一篇:中华金融辞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