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的货币王权论
书籍:中华金融辞库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32页(542字)
晁错(约公元前205~前154年)是西汉初年着名的政治家,他力主重农抑末,打击工商。文帝十二年他上书,提出贵粟轻币的意见,建议文帝“贵五谷而贱金玉”、“务民于农桑”(《汉书·食货志上》)他在奏书中写道:“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同上书)在汉代,珠玉已不作货币流通,只用作储藏,黄金则是当时的通货,主要用作大额支付和赏赐。白银已开始作货币流通。晁错将珠玉同黄金白银并列,显然也是作为货币看待的。他把货币看成是无用之物,然而却受到众人的宝贵,其原因在于“上用之”,即君王的权力造成的,于是货币便从无用之物,变成有用的可宝贵之物了。在他看来,货币的作用完全是王权赋予的。这是典型的货币名目论思想。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晁错还进一步发挥,呈述了货币的害处:“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同上书)他认为,货币的害处足以危及到社稷的稳定、社会的安宁。因此,他劝文帝“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的这一思想,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传播,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