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用银收钞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39页(826字)

中国元代文学家王恽(公元1227~1304年)对当时纸币发行流通的认识。元朝建立后,在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开始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中统钞),王恽是中统钞制度的重要主持人。王恽认为,中统钞以银为本,准备十足,所以币值能够保持稳定,“其法大约随路设立钞库,如发钞若干,随降银货,即同现银流转,……钞有多少,银本常不亏欠”(《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十《中堂事记上》)。他列举了中统钞制度的诸多优点:“艰得一也,经费者二也,银本常不动三也,伪造者少四也,视钞重于金银五也,日实不虚六也,百货价平七也”(同前书)。但中统钞发行十几年后,开始出现贬值。王恽分析所以致此的原因,认为纸币贬值在于钞本被挪用而使银本位制度遭到破坏,在于纸币无限制地增发及一切支度无不用钞,在于用旧钞易新钞受到官吏刁难及流通中新钞、旧钞分等作价。王恽说:“窃见元宝交钞,民间流转,不无涩滞,但物重钞轻,谓如今一贯才当往日一百,其虚如此,可谓极矣。究其所以,法坏故也。其事有四。自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后,据各处平准行用库倒到金银,并发下钞本、课银,节次尽行起讫,自废相权大法,此致虚一也。其钞法初立时,……印造数俭而不溢,……钞常艰得,物必待钞而后行,如此,钞宁得不重哉?今则不然,印造无算,一切支度,虽千万锭,一于新印将钞内支发,而谓有出不入也,其无本钞数,民间既多而易得,物因涌贵而难买,此致虚二也。又……物未收成,预先定买,……此至虚三也。又外路行用库库子人等,私下倒易,多取工墨,以图利息,百姓昏钞到库,不得昼时回换,民间自必行用,故昏者转昏,烂者愈烂,流转既艰,遂分作等级,……此致虚四也。”(同前书,卷九十《便民三十五事》)。王恽主张,要“救其虚”,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银收钞”,“或更造银钞,以一百当元宝二百”,即将流通中过多的纸币收回,发行以一当二的“银钞”收换流通中的旧币以提升纸币的购买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