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830页(407字)

地区名。

又称甘肃走廊。因地处黄河以西,形如长廊,故名。在今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首山、合黎山、鬃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疏勒河下游。东南至西北走向,长约一千公里,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历代王朝屯戍要地。秦为月氏国地。

汉初被匈奴冒顿单于占据,阻断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师进击河西,大败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后,在河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置阳关、玉门关,筑长城,建寨堡,徙民屯田,强固边陲,后又相继收降西域三十余国,开通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往来,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

东晋以后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等国割据地区。

唐建中二年(781)至咸通二年(861)曾被吐蕃占据。

宋天圣至景祐年间,为西夏所占。元统一中原后,属甘肃行中书省。

明洪武五年(1372),冯胜下河西,在酒泉之西,建嘉峪关,修缮长城,设甘肃镇,以巩固边防。

上一篇:河套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