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188页(618字)

①古族名。

现代藏族先民。蕃人远古时聚居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由氏族成员组成,并称为“博”的六牦部,最早在西藏山南地区形成,其在《后汉书·西羌传》中,称为发羌。六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统一各部,号称“赞普”(王),建成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自称“大蕃”,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吐,为汉语“大”字之唐音。松赞干布受唐封爵和官职。唐以文成、金城二公主先后与吐蕃联姻,促进了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八世纪中叶墀松德赞为赞普时,为吐蕃实力最强盛时期,统辖区域远至安西四镇及河西陇右(今甘肃)地区。

当时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并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

九世纪中叶,吐蕃王室分裂,历经二百余年的王朝崩溃。但直至明代,汉文史籍仍用“吐蕃”或“西蕃”称指古代藏族和藏族地区。

元代,西藏地方政权正式接受元朝皇帝册封。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朝设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并承袭了元朝土司管理制度。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藏、蒙等地事务,又册封喇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1653)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会同地方办理西藏行政。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该民族仍以农牧业为主。佛教的传入则在七世纪,并改称为喇嘛教。

②蕃人、蕃客,唐宋时泛指来中国境内的外国商人、侨民。

上一篇:回回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