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14页(373字)

古汉字书体名。

有大篆、小篆之分。周平王东迁,秦处周之旧地,使用的籀文,逐渐发展而具有秦的特色。战国时期,七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削平六国,“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都不尽相同,后也称为秦篆,又称小篆,而把籀文称为大篆。秦篆传世者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及秦量、秦权、诏版等。

文字已规范化,偏旁都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形体竖长方,其空虚不足之处以笔划填满。汉承秦制,篆书仍是国家的标准书体。

王莽时的货币和权衡度量铭文也用小篆,但笔划更加方正。许慎作《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共9353字。三国魏正始四年(243)刻三体石经,其中古文出自壁中书,隶书是已流行的通俗字体,而小篆则是作为传统的标准字体被刻出的。

上一篇:鸟虫书 下一篇:草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