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93页(723字)

春秋时已逐渐形成。

其学从对疾病的原因认识开始。子产认为疾病是“出入饮食哀乐之事”;晏婴认为是“纵欲厌私”的结果;管仲认为是因不能“守其本”而引起。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论晋侯病时,更提出了“六淫”及“近女室”说法。战国时已认识到四时均有一定的多发病。《周礼·天官》:“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其次是关于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先秦诸子认为,精气血脉的流行发生障碍,是疾病发生最重要的原因。

这种看法,至今仍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内经》重视人体的内在因素、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及外界的环境影响,认为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正气(包括精神气血津液等)的不足或郁滞;及邪气(外界致病因素)“入客”妨碍正气运行,体内阴阳的偏盛。

正气不足引起“虚”的病变,邪气入客和正气郁滞引起“实”的病变。阴阳偏胜,阴胜引起“寒”的病变,阳胜引起“热”的病变。上述虚实寒热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内经》还认为外邪侵入人体后,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传变,并提出预后的方法。

东汉张仲景提出三因致病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因都尽”。(《金匮要略》)隋巢元方等编着《诸病源候论》,将疾病分为六十七门,论述一千七百二十九种病候,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变等,提出诸多新的看法,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宋代曾被指定为专业医生的必修课,且为国家考验医学生的科目之一。宋金元时,受六气论影响,逐渐形成六淫病变的学说,并强调五脏病变时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上一篇:十三科 下一篇:医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