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36页(950字)
镌刻印章的通称。
为中国传统艺术。因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
金属印章先刻印模,后浇铸:晶玉印章用手工琢成;石、牙、角等印章皆用刀刻成。远古陶器和青铜器上打印的连续纹样及文字是印章的滥觞。
奴隶社会开始,印章成为权势者的信物,以及人们之间往还的取信凭证。先秦统称为玺,即“鉥”,所刻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不同于秦篆与甲骨文,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
秦统一后,皇帝印信称“玺”,官、私所用称“印”。秦印的字体以小篆居多,笔划整齐,具有妩媚秀丽的风格。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一般均称“汉印”。西汉凿印较少,印钮形式繁复,有鼻钮、瓦钮及蛇、鱼、龟钮等。
篆体正方平直,布局严谨。新莽时印章雕工精美,布局均匀整齐。
有的私印加鎏金,官印比西汉小。东汉印章质地有金、银、玉、铜,并有玻璃印,印型有方、长方和圆形。私印多白文,间有半朱半白,套印有两套或三套,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大印腹空、小印嵌入腹内,如母抱子状,故又称“子母印”。印文除姓名、吉祥语外,尚有人物、车马、鸟兽等肖形印,亦称“象形印”或“图案印”。魏晋印沿袭汉代,文字章法别具一格,笔划纤弱,布局随意。私印中有“悬针印”,即竖笔引长下垂、末端锐细,如悬针状,故名。
传为东汉曹喜所创。南北朝流行六面印,状如“凸”字,上为印鼻,鼻端刻小印,加上其余五面,称“六面印”。
唐宋以降,印学发达,各有其时代特点和风格。隋官印开始加大;唐始用隶书入印;宋出现“九叠印”,即篆字别体,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
宋代创始“花押印”,无外框,所签之押较难摹仿,因作为取信凭记。金代多用汉文篆书,亦用女真文入印。
西夏印文多用西夏文篆体,印型圆角加边,别有特点。元代盛行花押印,印面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别称“元押”、“元戳”。
王冕创始用花乳石刻印,由于镌刻方便,在明清士大夫中广泛流行,使印学流派增多,竞相争妍,名家辈出。明何震开创皖派,专学秦汉,风格朴茂苍秀。汪关、程邃、巴慰祖等徽州籍人,摹汉印几可乱真,亦称徽派。清宋珏开创莆田派,以八分书入印,风格清丽。乾隆间丁敬创浙派,继起者有蒋仁、黄易、奚冈、赵之琛、钱松等,所作师法秦汉,兼取众长,善用切刀,不主一体,各具特点。因丁敬等八人皆为杭州人,又称西泠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