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44页(647字)

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两汉之际,传入长安、洛阳等汉人地区,被视为神仙方术。三国时,西域僧人来华,与汉僧一起译经、弘法,译出戒本与大小乘经典,使汉地佛教始有戒律,知传戒仪规,并对义理作宣传与研究。

北朝时,各代帝王大多崇佛,造寺凿窟,度僧印经。除西域僧人继续来华外,汉僧亦往北天竺取经,佛教在经济、思想方面均有发展。

隋唐时,寺院林立,名僧辈出。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南、北宗)、密宗等相继创立、集成与奠定,阐发义理,各具特色,并传播海外,汉传佛教臻于极盛。其信仰深入民间生活,于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诸方面皆有很大建树。但因经济势力过分扩张,与朝廷矛盾,武宗时,发生*会昌毁佛事件,佛教受到重大打击。

北宋时,各宗互相融合,提倡教(天台、华严)禅一致,净禅一致,流行华严禅、念佛禅,民间结社念佛特别兴盛。南宋时,因官方限制,除禅宗、净土宗,其余各宗日益衰微。元时,崇尚藏传佛教,但汉传佛教亦受保护。明时,禅净双修成为主流。

万历以后,儒、佛、道会通,禅、教、净融合,汉传佛教又有新特色。入清,承明遗绪,仍以禅宗最盛,净土宗次之。道光以后,国势日衰,佛教亦不振,教徒多致力于经典校刻与流通。

汉传佛教戒律基本保持古印度传统,但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如僧人一律以“释”为姓,必须素食,不行乞食,寺中供养修行,亦可农禅并重,受菩萨戒时,燃顶烧疤,指为终身誓。佛事活动则有忏法、盂兰盆会、水陆法会、焰口等。

上一篇:盆景 下一篇:金缕玉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