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
书籍:社会历史观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4页(499字)
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主张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
人治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他把统治者的贤明看成治理国家的关键。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洲》)统治者本人公正贤明,为人表率,自然会引导民风向善,使国家得到治理。孟子继承孔子的人治思想,进一步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本人有优秀的品德,起用贤能之士,就会形成天下大治的局面。”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在先秦时期,孔孟的人治思想被视为迂腐之见,统治者一般来说比较重视法治,而忽视人治。汉代以后,统治者接受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开始重视儒家的人治思想。
汉儒对人治的内涵作了更为清楚的阐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系统的政治方案。儒家的人治思想强调修身正已、尊贤使能的必要性,主张统治者以身作则,有合理的一面;但忽视法制,难以保证政策连贯性,容易造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结局。
上一篇:《人类历史哲学思想》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