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22页(1032字)

在产品分配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

通常讲的分配仅指消费资料的分配,即用于满足个人或集体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分配。

分配离不开生产,生产和分配是密切联系的。

生产决定分配,没有产品的生产便没有产品的分配。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8页)。一定社会分配关系的性质和原则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类型,因而也就产生了两种类型的分配关系。一种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一些阶级或集团,占有大部分或者全部生产资料,并以各种方式支配劳动力,因此能够不劳而获地占有全部或绝大部分劳动产品,而广大的劳动群众,因为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被有产者奴役、支配,所以只能获得仅够维持生命的,甚至于难以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

在这种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基础上,就相应地形成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分配关系,如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的分配关系就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是平等的、互助合作的关系,在分配上不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成员只能平均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产品不丰富,因而实行的是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制度。

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生产力有了发展,但还没有达到极高水平,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公有制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前进,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的文化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极大提高,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由此可见,分配关系的发展变化、分配关系的性质和原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各种所有制结构,与此相适应的在分配上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形成了多种分配关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