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与生产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24页(1133字)

分工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机制或中介,分工就是其中的一项。生产力往往通过分工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从而出现社会分工、交换和产品的积聚与集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具体地说,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剩余产品,分工和交换推动剩余产品的积聚和集中,是产生私有制不可缺少的条件。正如克思、恩格斯所说:“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分工的形式,分工不仅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且制约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阶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上书第26页)。

分工决定交换,交换是分工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1页)。首先,从生产过程中的分工来看,社会总劳动分解为不同的生产过程,需要的劳动能力多种多样,只有多种多样的劳动能力互相交换,才能构成社会总劳动。其次,从劳动者需要的多样性来看,由于生产过程的分工,每一个劳动者只能生产一种产品,而劳动者却需要多种多样产品,这就构成了劳动者生产的产品的单一性与他的需要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劳动者就必须互相交换自己的产品。

再次,同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交换的深度、广度、性质、形式也有所不同。

分工首先决定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可能是私有者本人直接管理生产,也可能是剥削者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管理生产。在社会化生产中,生产的管理者一般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形成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分工;反过来,分工又使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地位固定化。

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个体生产中,一般是私有者个人直接从事生产的管理,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者,二者合而为一。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没有达到每个劳动者都具有管理能力,因而一般是劳动者推举自己的代表进行管理;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每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劳动者都具有了管理能力,所以能够轮流参加管理,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固定划分将消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