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状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64页(1104字)

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力在质上是采用什么生产工具,其社会结合方式是个体生产还是协作生产;生产力在量上达到什么规模、程度、水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及趋势。也有人认为,生产力的质的方面即性质,生产力量的方面即水平,质和量的统一即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状况是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制度的社会,其生产力状况是不同的。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弓箭,末期开始出现金属工具;劳动过程中是原始协作的集体劳动和自然分工,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迫切要求发展,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铜制手工工具日益广泛使用,出现了铁制手工工具;劳动过程中大规模使用奴隶进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生产,同时存在小私有制的个体生产,社会分工有畜牧业、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高于原始社会。

晚期生产力发展受奴隶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要求有能使劳动者具有一定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新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铁制手工工具广泛使用和推广,劳动对象不断开拓,生产技术有新的提高;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劳动积极性,个体性生产发展起来并占居主要地位,社会分工进一步强化,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生产逐步发展起来。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大机器广泛使用和推广,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生产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人工劳动对象增多,机器、电、化工技术广泛应用;工人集合在大工厂里分工协作生产,社会分工大大发展,产业结构复杂,各行业间依赖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工业城市兴起,世界市场形成并不断扩大,生产力获得划时代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诸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发电设备、以及人造卫星等等新型生产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空前发展,生产流通日益国际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惊人提高。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容纳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只有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代替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才能使这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生产力状况的概念,不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而且也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它在整个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总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