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18页(1008字)
萨特的主要哲学着作,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43年。
在这部着作中,萨特从现象学的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人的存在、选择、自由、责任及其人的窘境;描述了在现实世界中显现出的“人的实在”的基本结构;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因此,该书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存在与虚无》一书共分四个部分,外加一个导言和一个简短的结论。
在导言“对存在的探索”中,萨特首先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存在”做了“本体论的证明”。指出,哲学研究要消除主客、内外、本质现象对立的“麻烦的二元论”必须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现象,以“现象一元论”取而代之。现象即是纯粹意识,这种对现象进行如实描述的本体论就应该从纯粹意识出发,严格说来是以“反省前的我思”为出发点的。
作为“反省前的我思”的纯粹意识又具有意向性,它总是指向对象,构造对象。为此,萨特又引出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并讨论了“自在的存在”问题。第一部分“虚无的问题”,包括两章。第一章讨论否定的起源。
萨特指出,“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它本身不能提供否定的答案;但是一旦意识(自为的存在)对它提出问题,其本身就确立了一个否定的基础。意识指向事物和世界,就把存在本身和其他事物分别开来。
因此,作为“自为的存在”的意识就是虚无。意识的虚无性表明意识有一种不断形成否定、选择自己的可能性,因而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又总是以自我欺骗的方式逃避那无法逃避的自由,为此,第二章又讨论了作为自由体验的苦恼和作为对自由逃避的“自欺”。第二部分“自为的存在”,包括三章。分别讨论了“自为的存在”的直接结构,时间性和超越性。第三部分“为他”,集中讨论他人的存在问题。
指出,他人也在世界上存在,但自我总是被他人看作身体而成为他人的对象;自我也要把他人对象化而重新肯定自我,以回复自身的自由,因此,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是“共在”,而是冲突。第四部分“拥有、作为和存在”,包括两章。萨特通过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讨论,说明自由和责任以及人生的各种态度。最后,萨特对以上讨论做了简短的“结论”:“自在”与“自为”并非绝对地对峙,而是原始地综合,这种联系的基础则是“自为”。萨特还以这种现象学的本体论为基础,勾画了他的以自由为基础的伦理观的基本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