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于本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17页(1098字)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出的哲学命题,也是存在主义者的一个共同的基本观点。

在萨特看来,人的基本存在是“自为”,而“自为”总是不断地否定自身,否定现状,谋划未来。因此,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而存在,它没有先在的本质,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性,而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具体解释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造就他自身”。“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总之,人,不外是由他自己造成的东西。

萨特特别强调说,他所谓人首先存在着,其意思就是说,人首先是一种把自己推向将来的存在物,并且意识到自己把自己想像成未来的存在。人的开端就是一种有自觉性的设计图,人是遵循人的计划而成为的东西。

他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意愿变成的人。总之,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己规定自己、自己造成自己的存在物。

萨特还提出,人的存在先于它的本质,它可以任意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这是使人与其他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因为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是消极被动的,它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作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杂乱无章、偶然的,它没有因果性和必然性,当然也没有任何本质和意义可言。

它们的本质是当它们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的时候由人给予的,即只有当人的主观意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时,才赋予“物”以本质和意义。所以,对于物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

萨特还认为,以往哲学的失足之处就在于把“本质先于存在”绝对化了,把它当作一种普遍规定,甚至认为人的本质也是先于存在。

如有神论者主张的上帝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概念造出了人;十八世纪的无神论者相信先在的、普遍的共同人性是人的本质。这样他们就把人降到了物的地位,不是把人当作人,而是把人当作物,从而贬低了人。他认为,唯有存在主义主张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才将人与物区别开来,从而提高了人的地位,给人以真正的尊严,赋予人的存在以特殊的价值。

所以,萨特把这种“存在先于本质”论说成了“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用它去否定决定论,认为,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因此,决定论是没有的,而人就是自由。该命题虽然抓住了十八世纪的人性论抹煞人的能动性的错误,但是它把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割裂开来,离开人的客观的现实的存在、离开社会条件去谈论人的存在与自由又是不科学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