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阶级的标准的争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20页(731字)

中国5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种新变化使得划分阶级的标准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地位虽然是分析阶级的最终的决定的客观标准,但是不能由此否认人们的政治地位、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是进行阶级分析的标准,而且应当肯定,政治地位、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这是因为阶级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阶级关系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的总和,不应把阶级划分、阶级分析局限于经济关系方面。(参见《江海学刊》1963年第5期和1964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则坚持经济地位是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并从多方面作出论证:第一,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已经十分明确地肯定经济是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第二,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从经济关系入手,确定农村和城市的阶级界限,制定自己的政策和策略的;第三,毛泽东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着作中,划分阶级也是从经济出发的;第四,经济发展是阶级产业和变化的根源,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还对划分阶级标准问题上的多元论进行了分析批评,指出:对社会集团进行阶级的区分,确定这种区分的客观标准,和对具体人作全面分析,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阶级消灭的条件与划分阶级的标准也是两回事,前者要考虑到政治、思想等方面;后者的标准只能是阶级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如果把政治态度、思想状况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就必然会在认识上造成阶级关系的极大混乱。

(参见《江汉学报》1963年第1期)上述两种主要观点,在80年代初期又进行了争论。双方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