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争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19页(1154字)

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术界的一次重要争论。

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过渡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征,具体地说,过渡时期有没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单一”的,还是“综合”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否为整个社会的“基础”服务?等等。徐琳、肖前等认为,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稳定的社会形态,因而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成形式的经济基础;在这一时期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正在形成着和发展着,旧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正在被改造着和消灭着,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在形成着和发展着。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因素的一些资产阶级的观点、制度则被破坏着和消灭着。这种意见俗称“单一的社会主义基础与上层建筑正在形成论”。林青山等进一步提出,在中国过渡时期,没有一个最后完成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因此无论社会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或资本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都只能叫做因素,只有通过这两种因素的斗争,才能最后完全形成社会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肖范、定思等认为,中国过渡时期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就其本身而论,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因此它必然有自己的统一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中国过渡时期的基础就是五种经济成分的总和;与此相适应,上层建筑既包括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包括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见俗称“综合基础论”。

关于什么是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讨论,后来进一步深化为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含义的讨论。

关于经济基础,一种意见人为,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另一种意见认为,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基础就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不仅应当包括生产关系,而且应当包括生产力。在什么是上层建筑问题上,一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是指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制度,上层建筑是为基础服务的,是有阶级性的。

一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不但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在内,而且应该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在内,但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地位的思想居主导地位。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物质的关系以外,一切思想的关系都应包括在内,据此认为,上层建筑中既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制度,也包括语言、形式逻辑和科学技术。

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争论,是1949年后中国学术界开展较好的一次学术讨论。整个讨论坚持与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它不仅对理论问题的探索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