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博爱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28页(1151字)

资产阶级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政治口号。

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在这一口号下,以人权反对封建王权和神权,以人类理性反对宗教迷信,以普遍的平等反对封建特权。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这一口号成了欺骗劳动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工具。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提出的。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狄德罗、伏尔泰等认为,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人生而自由,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人的本性在于追求幸福,这种天赋的人权是不可侵犯和不可剥夺的,否则就是违反了人性。国家和法律的任务在于保护每个人的天赋权利,即保护人的平等、自由和全体的最大幸福。

他们认为,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对天赋人权的严重侵犯,应当于以推翻。他们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提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些思想对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确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被写入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以及1787年的美国宪法和1791年、1793年的法国宪法。从此,自由·平等·博爱成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原则和政治口号。

资产阶级总是把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说成是全民的思想和代表了全民的利益,其目的在于掩盖这一口号的阶级实质。尽管相对于封建主义思想这一口号具有进步的意义,但它从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列宁指出:“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工人,欺骗全体劳动者和资本剥削的人,无论如何,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全集》第31卷第354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大量事实说明,所谓自由,不过是剥削的自由;所谓平等,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从来没有什么平等可言;所谓博爱,更是欺人之谈,在实际中表现出来的只是残酷的竞争和倾轧以及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一口号的理论基础。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因此,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超阶级的人性。事实上,资产阶级人性论所说的“人”,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所谓的“人性”,也只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把“自由·平等·博爱”说成是人类共同的普遍本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上一篇:自由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