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39页(1340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继工业社会之后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贝尔在1959年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这个名称。当时他强调的主要是生产部门的变化以及由一个产品生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服务性的社会。
1962年春天,他为波士顿的一个讨论会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后工业社会:推测1985年以后的美国》。
这篇论文的主题已经转为研究“智能技术”和科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那是正在形成的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点。该文虽未发表,但却在科学界和政界人士当中广为传播。1962-196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技术与社会变革讨论会”之前,该文经改写后提交了大会,并于一年后经过删节发表在由莱·金兹伯格主编的讨论会的文件中。
贝尔在196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的改革》一书,把大学和智能结构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中心。而他在1973年写成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则是他系统地论述后工业社会的代表作。
他在该书中指出:“1945年到1950年是后工业社会象征性的‘出生年代’。其主要标志有三个:首先,“1945年原子弹的诞生使物质转变为爆炸能,使世界突出地意识到了科学的威力,由此产生了利用核能的潜力”。其次,“1946年,第一台数学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马里兰州阿伯丁的政府试验基地完成,很快又出现了高速电子数学积分计算机和琼尼阿克开放系统,10年之后又出现了一万多种。在发明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新的发现象计算机这样迅速地被掌握并且推广到这么多的应用领域”。
再次,“1947年,诺伯特·维纳出版了他的《控制论》一书,清楚地说明了自我控制机制和自我调节系统原理。如果说原子弹证明了纯物理学的威力,那么,计算机和控制论的结合则开辟了一种新的‘社会物理学’的道路-通过控制论和信息传递理论构成的一套技术,来建立一个安排决策和选择的整体表”(该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84-385页)。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广泛的概括,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经济方面: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制订决策:创建新的“智能技术”。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里,理论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经成为革新和变革的决定力量。
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实际上就是人们通常所的“信息社会”。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中,包含有不少合理的内容,比如说明了新技术革命所取得的进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等等。
他把社会的发展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三个阶段,如果仅仅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的一种区分,也是具有科学内容的。但是,他提出这种区分,是为了代替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说什么“继续谈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已没有什么意义”,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