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16页(1700字)

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方法之一,是现实主义发展的社会主义阶段。

早在19世纪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克思和恩格斯就希望文学艺术有一种新的创作方式来反映新的时代。随着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在总结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经验与继承以往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于19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首先在苏联提出来的,对它的阐释有一个发展过程。自1928年起,苏联文艺界对如何确立苏联文学新的性质展开了讨论。

1932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5月29日,苏联《文学报》就这一决议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来概括苏联文学新的性质。

同年10月26日,斯大林在高尔基寓所召开的作家座谈会上肯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和艺术创作与批评的方法,他说:如果艺术家“真实地表现我们的生活,那末他在生活中就不能不看到,不能不表现使生活走向社会主义的东西。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艺术。这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引自《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下册第698页,三联书店1961年版)。1934年9月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出如下表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表现创造的主动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苏联文学问题》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1954年召开的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对《苏联作家协会章程》作了修改,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删去了“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内容。70年代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了讨论,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一般地说,苏联文艺界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文学艺术的创作有如下要求: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应该做到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要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以革命浪漫主义作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要求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仅不排斥而是提倡艺术形式、风格和体裁的多样化。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有很大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马雅可夫斯基的:《好》、《列宁》,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法捷耶夫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等,都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事业和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主张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毛泽东选集》第824页,周恩来1953年在《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中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概括为“从‘五四’以后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萌芽;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到现在,可以算作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个主流是明确起来了;从胜利以后到现在,应该更明确了。因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是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应该更发展更深刻”(《周恩来论文艺》第52页)。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指导下,我国文学艺术家创造出了一批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