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模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30页(3948字)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广泛使用的一个用以说明和区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多样化、具有各种不同式样和特点的概念。

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人中,最早是波兰的哥穆尔卡于1956年10月20日在波党八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使用“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概念的。他提出:“有必要换掉我国社会主义模式中的一切不好部分,换上比较好零件。”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概念通常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基于科学社会主义所规定的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而采取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体制和运行机制。

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先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出现过种种社会主义模式。

(1)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十月革命后,刚刚夺取政权的俄国工人阶级,曾根据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当时的情况,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体制。

这是社会主义实行的第一个模式。其基本特点是:1、最大限度地实行生产资料的国有制,规定雇员超过5人的企业都实行国有化;宣布土地收归国有并征收农民的全部余粮;2、所有的经济决策,包括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的经济决策,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统收统支,既没有自己的基金,也不负盈亏;3、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实行实物分配,整个经济运行主要靠行政强制和精神动员;4、控制经济活动是采取命令式的、垂直的方式,从上而下地指示下来,从下而上地报告上去。

实践的结果证明,虽然这种体制在当时对保证战争胜利起过一定作用,但却大大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不少工业企业出现了亏损,也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和工农关系的一度紧张。至1920年底,列宁就推行“新经济政策”,取消了战时军事共产主义体制。(2)原苏联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原苏联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以高度中央集权制和排斥市场机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1、在政治体制上的基本特征是中央集权:在党政关系上,权力集中于苏联共产党,党的中央机构和最高领导人实际上掌握着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权力集中于中央,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机构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在领导方式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过多的实施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这种政治体制在苏联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显示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的最大弊病是个人专断,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严重破坏。2、在经济体制上的基本特点: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是实际上集体所有制往往也由国家权力来支配;经济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包括宏观决策和企业决策。

家庭和个人基本上是分散决策,主要是消费品的购买和个人的职业的选择。

但也受到消费品定量供应和行政办法分配毕业生等限制;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直接计划管理;经济运行主要靠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命令,下级对上级也主要采取报告的形式;国家垄断对外贸易,也利用西方的经济危机之机,引进技术和外资;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在原苏联被帝国主义包围的情况下,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使原苏联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国家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实现某种重要的目标。

为原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巩固和加强苏维埃政权的力量,为原苏联打败法西斯德国的进攻,迅速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创造了条件。但是,它的最大弊端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各社会主义国家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世界各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致使在50年代以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等方面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是不能得到成功的。在各国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坚持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方面的理解和做法不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而也就出现了多种社会主义模式。(3)南斯拉夫“自治的社会主义”模式。南斯拉夫在革命胜利初期,也是照搬了苏联的模式。用中央集权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但后来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现这一模式有许多弊端,便毅然抛弃了苏联的模式,走上了“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最早开创了另一种社会主义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实行社会主义自治所有制,同时比较广泛地允许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的发展;宏观、微观和家庭这三层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都是分散化,企业基本上按照市场情况决策;企业实行自治,它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责任从国家手中转移到企业手里,企业的产、供、销和纯收入的分配完全由企业自己决定;经济运行基本上由市场机制调节。国家虽也编制宏观经济计划,但它是参考性的,不能约束下面的行动;国家取消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企业有外贸自主权。政府积极引进外资(4)匈牙利社会主义模式。

匈牙利解放后的头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盲目扩大投资,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民收入减少,人民生活较长时期得不到改善,甚至有时下降。自1968年开始实行改革起,形成了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又区别于南斯拉夫模式的匈牙利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除公有制外,允许个体经济的发展,也允许私人经济的存在;把中央的集中领导与企业分权经营结合起来,宏观经济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里,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供、产、销同有关的人权、物权、财权、基本上由企业自己决策;把计划管理同货币关系及市场作用结合起来,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对企业不下达指令性计划,而主要是指导性计划,并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完成国家计划;把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劳动者的实际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一般由国家垄断外贸权,但经过批准的企业可以直接经营外贸业务。政府积极引进外资。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本质含义主要是指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而不要照搬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别国的社会主义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我国曾出现过类似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当时这种模式虽然有过其积极性的一面,但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死。

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已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务。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在总结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既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搞私有化;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渐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计划配置方式与市场配置方式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分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这些基本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长治久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50年代初,南斯拉夫最早独立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模式起,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践情况结合起来,从而也就出现了多种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是一种伟大的飞跃。不过,由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其中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受挫后,被国内外敌对政治势力引向沿着经济私有化、市场化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的方向演变,即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同时,还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