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概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45页(928字)

瞿秋白阐述唯物史观的专着。

原系作者在上海夏令营讲学会的讲稿,1924年10月由上海书店正式出版,对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书是瞿秋白把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全书包括12个部分:总论、社会之意义、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风俗、艺术、哲学、科学、社会之现象等,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并运用图解的形式,说明了社会结构及其互动的总图景。

书中指出,经济关系受生产力的状态规定,生产力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经济关系也就跟着发生变化;社会制度是表现经济关系的形式,它必然随着经济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物质的经济基础产生精神的社会现象”由此,他对于阶级、阶级斗争、政治、法律制度、伦理、宗教、艺术、哲学等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也都作了具体论述。

说明由于物质的经济关系之需要,便渐渐发生了各种政治的和道德的等精神现象,物质的经济关系变化了,其他社会现象也会随之变化。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工具,另一部分人丧失生产资料和工具,由此形成了社会的阶级。

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利益不同,便发生了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也随生产的高度发展而终结。统治阶级不但以经济力量剥削被统治阶级,并且用政治、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辅助其剥削行为。

只有阶级消灭以后,这些精神工具才成为纯粹的社会工具,为征服自然之用。结合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实际,书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六个“真义”,即:①生产力之状态是社会最后的根底和社会结构的物质成分,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据;②物质世界永远在流变中,经济的流变可以“显出”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也能“消灭”它们,可以“生长”社会制度、风俗、艺术、科学、也能“变更”它们;③政治、哲学、思想等既然是社会“实质”(经济)之产物,当然可以求其因果联系;④经济基础——技术因人类适应自然而且有变易,经济关系因之而变,政治制度及法律亦渐变,于是社会心理潜伏新潮,日久使社会思想大起激变;⑤要建设新的,不得不破坏旧的,要恢复旧的,也不得不破坏新的;⑥人的行为既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果”,又是以后的现象之种种“助缘”。1988年8月,该书收入《瞿秋白文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