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52页(1190字)

亦称批判理性主义,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奥地利,盛行于50年代至70年代,70年代后期开始衰落。

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现代着名的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

证伪主义的理论基石是经验证伪原则。这是波普尔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于本世纪20年代提出的。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既不告诉人们未来的必然性,也不能告诉人们未来的或然性。

因此,科学理论或命题不可能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法来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经验观察到的只是具体的事物,只能证明个别,不能证明一般,只能证明有限,不能证明无限。

观察可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却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相反,人们可以在观察基础上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理论。

波普尔由此提出,一切知识、命题只能被经验证伪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波普尔承认经验以外的客观世界的存在,但它在我们可及的范围之外,是不可能被经验或认识到的。

所以,波普尔认为,理论只是一种大胆的猜测,是对自然界作出的普遍性的猜测,因此都是可以被推翻被证伪的。理论所表述的经验内容的普遍性和精确性越高,它的可证伪度就越高。

可证伪度是理论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同样,波普尔也承认客观真理即“与事实相符合”的认识,但又认为真理不能被认识,人们只有通过猜测、证伪去探索真理,接近真理。既然理论是一种猜测,就必然具有真实性和虚伪性两个方面,真实性可以为经验所确证,虚伪性可以为经验所证伪。理论越进步,其包含的真实性内容就愈多,虚假性内容就愈少,其“逼真度”即逼近真理的程度也就越高。

但是,科学的最大逼真度是不可能达到的理想。据此,波普尔提出科学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一种比较荒诞的谬误到另一种比较不那么荒诞的谬误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揭露新错误的历史。

波普尔提出了着名的科学发展的“四段式”:P1→TT→EE→P2……其中,P1表示问题即理论与观察事实的不一致、理论之间和理论内部的不一致。科学开始于问题。

TT表示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的猜测即理论。EE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通过批判的经验检验以揭露并清除错误,进而确定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的过程。P2表示新理论被进一步证伪而出现的新问题。波普尔的“四段式”表明,科学的发展就在于“猜测与反驳”,在于不断地“尝试与清除错误”。

证伪主义完全否定归纳法,否定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和人的感觉经验,否定真理的绝对性,是错误的。但是,它对归纳法的局限性和单纯经验证实的狭隘性所作的批判是有益的。

波普尔大力倡导科学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则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肯定。

上一篇:证券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