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55页(3031字)

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方面的具体形式和具体制度,从而推动生产力能够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1992年春节前后,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的重要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

早在经济体制改革决定通过不久,邓小平就已指出:“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84年11月21日新华社讯)从而把改革、革命、解放生产力联系起来。

1985年在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时候又说:“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十二大以来》第656-657页)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1985年第8月21日新华社讯)1987年,邓小平同志又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总的目标,就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他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已成为全党的共识。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包含了以下的基本思想,(1)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是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在取得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之后,现实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矛盾则开始突出表现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亦即是原有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存在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作用的弊端等等,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往往把整个经济搞死,使其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是为了消除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正是就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也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由于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不长,积累的经验也有限,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因此,我们通常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即通过革命的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

而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主要任务则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种认识没有指出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及时指出,这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在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之后,又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理与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创造性总结。(3)改革之所以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因为它实质上是对旧体制的一场革命。

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因为改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承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前提下,对“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就不难理解了。

解放生产力,是指通过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所谓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说通过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束缚,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说通过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前者是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者是改变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我们所进行的改革确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同社会主义改造前的革命完全不一样,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社会制度,也不是通过急风暴雨的群众运动和激烈的社会震荡来进行革命。

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更新,决不是改变我们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的改革不只是枝节的、细微的、日常的、纯粹量变性质的变革,而是在社会主义这个总的质的规定性的范围内发生的带有某些部分的质变性质的变革。它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革命,即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4)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对我国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论概括。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取得了显着成就,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与此相适应,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经营管理和劳动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对外开放打破了我国经济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加快了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第二,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党和政府的领导、活动方式有所改善。第三,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打破了原有的不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旧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技术体制、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正在逐步形成。第四,改革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引起了深刻的变革。落后、愚昧、陈腐以及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思想懒惰、惧怕变革等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受到了改革浪潮的强烈冲击。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市场观念、价值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等、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人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积极变革。我国的改革实践结果表明,改革确实解放了生产力。

在改革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这就说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不断地发挥出来。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为我们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们深化改革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解放生产力是改革的出发点,更是检验改革是否正确有效的准则,凡是束缚生产力的,就要改革,凡不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就不宜盲动;凡是经过试验,能够解放生产力,就要推行,就要肯定,并稳定下来;凡是经过实践证明某些改变不能解放生产力,就要及时改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