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70页(490字)

【介绍】:

中国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公元前496至前454年。

越国大夫,曾赴吴为人质二年,后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之后,他弃官退隐,离越去齐,称鸱夷子皮。齐国想任他为相,他又移居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至富。改名陶朱公。《汉书·艺文志》载《范蠡》二篇,已佚,其事迹和言论见《国语·越语下》、《史记·越勾践世家》、《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指出,“无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国语·越语下》)认为天道自然变化有其规律性,他依据“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等自然界的转化现象,提出了“赢缩转化”的矛盾转化思想,强调人们要按天道行事。他认为人们行军打仗以至干事,都要遵循规律,按时机行事,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就不可妄为;可是一旦时机成熟,就不可放过,及进行动,争取成功。说明范蠡已认识到人的活动与客观条件及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有循环论思想,如所谓“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

上一篇:直觉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