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61页(3288字)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是和社会生产力变革有关的系列概念。

这四种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时间上也大体有个先后序列。但是这四种革命又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并通过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关系。技术、生产的需要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技术与生产并给科学提供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的物质手段。科学则对技术、生产提供知识前提和基础,发挥指导作用。不过,在近代社会以前,科学和技术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分离现象,手工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者的技艺和经验,科学在不少情况下尚不能起到对技术的直接指导作用。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生产和技术的直接指导作用。

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生产和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指导,而科学本身的发展也已日趋成熟。

因此,科学对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日趋加强,而且科学日趋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化、二者有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仍然有一个演进过程。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总的来说技术发明已经是科学的自觉应用,但同时,在许多方面,还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技术革命时在主要领域里,科学起了直接指导作用,到第三次技术革命时,科学对技术的指导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加强了。

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关系 技术革命包括新技术的发明和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两个方面。产业革命也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生产力在技术方面的变革,即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力在社会方面的变革,即劳动方式、劳动组织、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革。所以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二者在内容上有重复交叉的部分,即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近代社会中,一般具备刺激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经济条件,因此,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应用然后再到劳动组织、产业结构等的变革,形成了一个因果链,而且因果之间转化的周期有缩短的趋势,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 产业革命是社会生产力的质的变化和飞跃发展,它必然对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社会革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质变,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的更替中,它的发生决定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直接决定的。因此,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生几次产业革命。在一个新社会的初期发展阶段中发生的产业革命,对奠定新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巩固和扩大新的生产关系起着重大作用。在一种社会形态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产业革命,则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同时为下一个社会革命逐步准备相应的物质条件。

历史考察 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三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法、美、德等国也分别进行了这一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以工作机代替手工工具为其出发点,以蒸汽动力技术为其主导技术。

它的特点是由手工技术过渡到机械技术,人类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机器来代替人在生产中直接操作工具和产生动力的职能,即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第一次技术革命从纺织业开始,发展到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这就形成了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与基础再加上机床(蒸汽动力)技术和火车轮船(蒸汽动力)技术的主导技术群。

在第一次技术革命前,曾发生过两次科学革命。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以日心说为内容的天文学革命。这次革命冲破了神学的桎梏,使得自然科学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地位。1687年,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确立,又是一次科学革命。

这次科学革命为第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基础。例如,在蒸汽机的发明过程中就有着科学的指导作用:法国物理学家巴本最先设计了活塞式蒸汽机,早期蒸汽机运用了17世纪提出的关于真空和大气压力的理论;瓦特在改进蒸汽机时也利用了化学家布莱克的潜热理论。但是在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过程中,工匠的经验还是起着显着的作用。

热力学只是在研究蒸汽机效率过程中才建立起来。至于纺织机、机床上的活动刀架等各种工作机的发明,更是主要依靠工匠的技艺了。

第一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引起了生产力的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劳动过程的社会化;工厂的组织和管理代替了手工工场的组织和管理;全社会的分工和协作的大发展;机器纺织业、机器制造业、新的交通运输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实现;在工业中轻工业占主要地位,采掘工业比加工工业发展快;等等。这些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产业革命铲除了封建主义复辟的可能性,使得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它的物质技术基础,因而完全巩固起来。它使得工业资本家代替商业金融资本家成为资产阶级的主要成份,使得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产业无产阶级迅速成长起来。

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电磁学中的科学革命为其直接前导,以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和1864年麦克斯威尔建立电磁场方程为标志。这是物理学史中的第二次大综合,把电、磁、光三种现象统一起来了。第二次技术革命以1866年维尔纳·西门子制成自激式发电机为始点的电气动力技术为其主导技术。

在电气动力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电化学、电冶金、电加工、电气铁路一系列新的生产技术;电气技术同时引起了通讯技术的革命,导致电报(19世纪上半叶已实现)、电话、无线电技术的产生。

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电气动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转炉和干炉炼钢技术、煤化学技术一起形成了主导技术群。这些技术都是在相应的科学进步的直接指导下产生的。

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分工协作有了新的发展。在企业内由于电力传动的灵便性出现了流水作业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在产业结构方面,出现了电力、电器、石油、有机化工、汽车、飞机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加工工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采掘工业的发展速度,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40年代,以1946年建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为始点,直至现在还是方兴未艾。指导这次技术革命的是三个科学革命: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40年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产生;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主导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它与半导体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空间技术、遗传工程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等形成了主导技术群。

第三次产业革命在劳动性质、产业结构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电子计算机开始代替部分脑力劳动,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开始逐渐缩小;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国际分工大大加深;一系列高技术的新产业建立起来;农业比重大大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上升到主要地位,随后第四产业——信息产业也将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第三次产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部分质变: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就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

上一篇:科学革命 下一篇:科学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