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60页(1121字)

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也符合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在科学发展的量变阶段,科学是在一定的基础理论或一定的世界图景指导下,积累科学事实,完善、推广原有的理论,发现局部的新规律,局部修正原有理论,等等;在科学发展的质变阶段也即科学革命阶段,则出现原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体系的突破,科学基本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理论体系甚至世界图景的更新,等等。近代自然科学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统一体。

近代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斗争。当新的实验事实积累到与原有理论框架发生尖锐矛盾时,就出现危机状态,进入科学革命时期。

科学革命有不同的飞跃形式。上面论述的新旧理论更替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往往伴随着较剧烈的新旧理论之间的斗争,如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生物进化论代替物种不变论,等等,就是如此。科学革命还有另一种形式,即较和平的形式,它没有明显的新旧理论的对立。

新理论是对新领域或更广泛的领域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或综合。

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提出就是在通信、自动控制、神经生理学、军事指挥、工程管理等等广泛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无论那一种飞跃形式,科学革命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继承性。

科学革命有不同的层次。

有的科学革命只是或主要是在本学科范围内具有革命意义,比如,地质学中19世纪赖尔的地质演化学说,20世纪的板块构造说。有的科学革命则是超越了本学科的范围,对整个自然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影响。比如,16世纪天文学中的哥白尼日心说,20世纪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

科学革命对社会的发展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近代科学革命往往是技术革命的先导,以后者为中介导致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二者的关系又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

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没有引起相应的一次技术革命。科学革命对社会意识形态也会有深刻的影响,哥白尼学说在当时就起了冲击神学、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

科学革命这一概念,列宁早已用过。他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采用了克思主义者狄奈一德涅斯的“自然科学革命”这一用语,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1970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科学革命的一些规律性,但是由于他否定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片面跨大前后两个科学理论之间的不可比性和科学革命中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走上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道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