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在中国
书籍:社会历史观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84页(625字)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进一步阐述的重要着作。
它在中国的翻译介绍,最早的是1928年9-10月出版的《思想》月刊第2-3期上李铁声译的《〈哲学底贫困〉底拔粹》,即《哲学的贫困》第1、2章有关唯物史观内容的摘译。1929年10月,杜竹君的《哲学之贫困》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内容包括两个序言、正文和3篇附录。此译本后来在1930年10月再版,1946年5月又由上海作家书屋出版。
1932年7月,许德珩的《哲学之贫乏》第二个中文全译本,由北平东亚书店出版,在内容上和杜竹君的译本基本一致。1949年9月,何思敬的《哲学底贫困》第三个中文全译本,由解放社出版,只有1篇序言,4篇附录,附录的内容和前面两个译本也不同。
何思敬的译本在1950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重版。1958年8月,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收入了《哲学的贫困》的全文。1961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单行本。
1972年5月,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又收入了《哲学的贫困》第2章。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是通过阅读《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多种译本,具体地了解到马克思是怎样用唯物辩证法去说明社会历史问题,从而得出历史唯物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懂得了历史唯物论的许多重要结论是在与各种形式的唯心论、折衷主义的思想流派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
上一篇:《哲学的贫困》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