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历史神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21页(1387字)

基督教教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以上帝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圣经》为基础来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宗教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体系。

基督教历史神学从《圣经》的精神和内容出发,把人类社会的一切都看作是由上帝创造的,由上帝预先安排好了的。在它看来,世界历史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同时也就是上帝存在的见证。

由此出发,它肯定《圣经》中所记载的一切。甚至那些最荒诞无稽的神话和传说,也都被当作真实的、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希伯莱人(犹太人)的历史、尤其是基督教产生和传播的历史被置于世界历史的中心,而一切世俗的历史,尤其是各异教民族的历史则被看作是它的铺垫和陪衬,整个人类历史最终表现为基督教的胜利史,表现为上帝救世计划的实现史。人只有信仰上帝,根绝尘世欲望,才能在天国中得到拯救。

基督教历史神学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北非的希波主教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书中,他论述了善占统治地位的“上帝之城”和恶占统治地位的“人间之城”的起源、发展和归宿,认为人类从一开始就分化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成上帝之城,他们追求精神生活,向往善;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人间之城,他们追求世俗生活,向往恶。

双方斗争的最后结果必然是人间之城的衰亡和上帝之城的胜利。奥古斯丁的这种观点为16世纪以前的基督教历史神学定下了基调。416年,长期受业于奥古斯丁的西班牙神学家奥罗修斯(约380-420)应老师的要求撰写了一部《驳异教徒的七卷史书》,力图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论证奥古斯丁的观点。

该书从创世纪写起,历述人类在基督教创建以前所遭受的灾难,用以驳斥关于罗马帝国因接受基督教而招致天谴的说法,他把整个世界史描绘成巴比伦、马其顿、迦太基、罗马四大帝国相继出现的历史,认为上帝之城终将取代世俗的国家。德意志的弗赖津主教奥托(约1114-1158)干脆把自己的代表作命名为《编年史或双城史》,该书从创世纪一直写到1146年,把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描绘为上帝的信徒和恶魔撒旦的信徒之间的斗争史。

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改用亚里士多德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

在他看来,“人天然是个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因而注定要过社会生活。

托马斯不再把世俗的法和权力看作是上帝的对立面,而是认为它们也出自上帝的意志,但必须服从神的永恒法和宗教权力。因此,神法高于自然法和人法,教权高于王权。

基督教历史神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法国神学家d.B波舒哀(1627-1704)在《世界通史》一书中,力图证明天意主宰着整个人类历史,得救是人类历史的最终目的,它只有通过天主教会才有可能实现。天主教会是上帝之国统一的象征,只有与天主教会结合才能够期望神恩。

基督教历史神学在整体上是错误的。

但是它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因素。例如,它跳出了单个民族、单个国家、单个地区的框架,开始从整个人类的视野考察历史;它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一种必然的,有规律的过程,看作是向着一种理想境界的进步;等等。

这些因素对近代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上一篇:基督教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