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40页(888字)

中国西汉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编撰的一部着作,又称《淮南鸿烈》或《淮南五书》。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21篇。作者称此书“观天地之象,通过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实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阴阳、儒、法诸家。

在《淮南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范畴,万物都从“道”分化出来,其宇宙生成论对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有重要的影响。关于“道”的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淮南子》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最高原则,不是“奉天”,而是“法道”,“法道”在政治上的意义就是统治者应该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人主“虚心而弱志”,使群臣并至,各尽其能;凭借这种“积力”、“众智”,实现“无不胜”、“无不成”的统治。《淮南子》提出,为治要因民性情,“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

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

节欲之本,在于反性。”(《淮南子·诠言训》)统治者的“节欲”体现为政治上的“无为”。《淮南子》所讲的“无为”,是为刘安所利用,作为削弱君君主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汉帝国的繁荣背后所掩盖的社会危机。《淮南子》明确批判了官方的“法古”思想。它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汜论训》)它认为,所谓礼义,不过是古代统治的陈迹,如同祭神所用的“刍”一样,用过以后,就成了“壤土草”,没有什么值得尊贵的,“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欲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

”(《淮南子·汜论训》)《淮南子》继承《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试图以经济生活来说明道德的起源。《淮南子》还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损与益、祸与福、利与害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它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淮南子·人间训》),并对这种转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

上一篇:情操 下一篇:章炳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