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61页(1089字)

每个时代的人们将自己信奉的道德观念传授给他人,特别是下一代,使之变成他们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的活动。

道德教育不仅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的道德面貌,而且是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原始人那里已经有了道德教育,他们利用神话、传说和歌、祭礼仪式等向后代传授原始道德观念。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道德教育被打上强烈的阶级烙印,而且以更为自觉的方式进行着。社会上的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而决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计划地开展着道德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之后,形成道德习惯,促成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通过以上各种环节的道德教育,培养自己的继承人,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比政治、法律更重要。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孔子还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对象、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他要求道德教育中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者本人要注意“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以后的许多思想家也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了道德教育理论,创造了很多新方法。例如,仅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就出现了“家训”、“家诫”、“家规”、“家范”、“家仪”、“家礼”等形式。

这些关于道德教育的文化遗产,值得批判继承。无产阶级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并且认为这是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核心。

列宁说:“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已经不只是少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关注和参予的宏伟事业。道德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而且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劳动、政治活动、艺术创作,科学实验等各种实践活动中。

不只靠道德教育本身,而且与智育、体育、美育结合起来进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道德教育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提高着人的素质,激发着人们发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人民服务。随着人类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和与此相关的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的水平提高,目前道德教育理论正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获得迅速的进展。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电影、电视、录相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和教育手段的进步,使道德教育寓于娱乐之中,更迅速深入、更生动形象地进行。它促进了优良道德的普及,也传播了一些色情、暴力、享乐等因素,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着不良影响。

上一篇:道德行为 下一篇:道德修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