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消费
书籍:社会历史观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88页(584字)
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引起的对精神产品的使用和接受。
阅读书刊、听课、听报告、欣赏戏曲、看电影、看电视等均属此类。精神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的根本特点是消费对象的不灭性。作为物质消费对象的物质实体,必然随着人们的消费而消耗掉。
而精神消费对象是观念形态产品,它具有信息性,在消费过程中不会随着消费象物质产品那样而受到损耗,相反,它将随着消费的扩大而无限地存在下去。
如一本书,读它的人越多,越是显示其自身的存在。然而,由于精神产品必须有物质载体才能表现出来,因而在精神消费过程中,精神产品将会随着物质载体的消耗而不能存在。精神消费有“积极”消费与“消极”消费两种不同的形式。积极的消费是生产性的消费,是劳动中的消费,或者说是为了进一步创造的消费。学者消费某种理论,是为了发展理论,艺术家欣尝艺术作品是为了创造出新的艺术品。消极的消费是单纯的欣赏享受,积极的消费往往与消极的消费紧密相联,或者说积极的消费包含着消极的消费,它既是一种精神享受,又是一种精神劳动。
个人精神消费的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高雅与平庸是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除了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约外,更受个人的文化素养、世界观、价值观的制约。个人的精神消费状况是个人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
积极地引导、丰富人们的精神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精神需要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