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90页(1173字)

彼特,(Jost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美籍奥地利人,经济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

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特里希镇一个织布厂主家庭。维也纳大学肆业生。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波恩大学、哈佛大学任教授,担任过奥地利财政部长、美国经济协会会长、经济计量学会会长等职。

熊彼特研究领域广泛,主要着作有:《经济发展理论》(1912)、《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等。

熊彼特在以上三本书中,提出和系统形成了他的创新理论。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采用新的技术,制造新的产品,发现和利用新的原料,开拓新的市场以及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在一种静态的循环运行均衡的情况下,没有创新,不存企业家,没有变化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也不产生资本和利息。

只有在实现了创新的情况下,出现发展和变动时,才存在企业家和资本,才产生利润和利息。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资本主义之所以表现为生产技术经常有所改进,经济和国民收入经常有所增长,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少数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率先进行创新活动。他们借助于银行贷款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而获得的企业利润是对创新活动的合理报酬。

当一项创新被证明为成功时,其他按陈规办事的企业家群起仿效,造成经济出现高涨和繁荣。资本主义就是在“不断地从内部更新经济结构”的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中实现发展的。

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熊彼特进而提出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创新不是连续进行的,在一种创新通过扩散、膨胀引起高涨之后,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必然继之以危机和条,这样就产生产经济周期。

他认为从18世纪后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存在着三种周期:①长度为50-60年的“康德拉崇耶夫周期”(长波);②平均长度十年的“朱格拉周期”;③平均长度40个月的“基钦周期”(短波)。

熊彼特根据创新和周期理论,还提出自动过渡论”。

认为经济发展将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动化,创新本身降为例行事物,企业家因创新职能日弱、投资机会日渐消失而变得无用,这样资本主义就会自动进入社会主义。

熊彼特理论掩盖了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的剥削实质,回避了资本主义周期的真正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规律,否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上一篇:渔猎社会 下一篇:《增长的极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