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历史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94页(5174字)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

包括从康德、费希特、谢林(主要是他早期的思想)、到黑格尔的思辩历史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历史观,(也有一种看法认为还应包括赫尔德的历史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古典历史哲学是在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维而波及全世界的产业革命,以及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宣告了资产阶级取得胜利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发展并在19世纪40年代终于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产物。

它植根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到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科学的活土之中,并直接吸收了西方近代尤其是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以莱辛、赫尔德为代表的启蒙思潮的成果,是西方近代社会历史理论的总汇,是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社会历史理论的最高成就。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观点并是一致的。康德是二元论者、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代表。费希特哲学是以自我的根基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谢林哲学则是以绝对为根本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为核心,建立起庞大的、把历史哲学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他的绝对精神实质上是人的理性或精神变成了脱离人而客观独立自存的绝对实体或本体。费尔巴哈批判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建立起以人本学为表现形式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理论形态,他们的哲学反映了这一阶级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和愿望。

形成过程与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的主体、矛盾、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等问题,是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家们着力研究的问题。

他们围绕这些问题的论述和探索,探讨了人是历史的主体以及理性与自由问题,否定神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与神学历史观。就这一方面来说,德国古典历史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发展是连贯的,有着内在联系的。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对德国古典历史哲学有一定贡献。

他用“自然意志”这一思辩唯心的但实际上表述了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具有理性目的术语,开创了德国历史哲学把理性视为历史目的的先河。

他对历史进步的肯定观点也影响了他的维承者。费希特用理性与自由,谢林用绝对解释历史的发展和动因、自由的实现等问题。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世界精神)或理性说成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历史不过是精神的发展或它的理想的实现,是自由意识的实现历程。

精神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思辩历史哲学用理性即抽象的精神的人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终结。

费尔巴哈否定了黑格尔的世界理性的观点。以感性的有血有肉的人及人类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用人的愿望、利己主义说明历史的发展及动因。

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领域背离了他的自然观方向的唯物主义。他的人本学的感性存在的人成了从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向克思恩格斯感性活动的人过渡的中间环节。

从整体上说,德国古典历史哲学是历史唯心主义,作为它的出发点和思想核心的人,无论是思辩历史哲学的抽象的、自我意识的人,还是人本学历史观的所谓感性存在的人,都不是存在于以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德国思辩历史哲学“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

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把历史看作观念的逐渐实现,而且当然始终只是哲学家本人所喜爱的那些观念的逐渐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4、242页)。费尔巴哈在人自身中寻找这种动力,但由于他的人是脱离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因而依然不能找到历史的真正动力。然而,德国思辩历史哲学家毕竟生活于社会生活急速变化的时代,他们对法国大革命不仅欢欣雀跃,而且敏锐地感触到它的巨大理论意义。思辩历史哲学家们特别是黑格尔,以抽象思辩的语言,论述了历史辩证法的一系列重要的内容。

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中也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此外,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家们无一不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有着乐观主义的精神。

康德认为,人作为具有感性与理性的存在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意志)活动,社会表现为偶然的、彼此不协调的甚至是对立的活动。但是在康德看来,在个人活动动因的背后,还有一个动因的动因,这就是他依据内在目的论提出的“自然意图”。

任何一个自然存在物都要把它的天然禀赋完全地、合目的性地发挥出来。对人来说这也就是理性目的。

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应当在社会中充分发挥理性赋予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目的,即创造自己的幸福和使自己完善。自然意图是一种隐蔽的力量,支配人的活动。

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是不自觉地为自然意图的实现而活动。它作为无限之物是在人类一代一代的延续(即种族的繁衍)中实现的。

人类历史就是自然意图逐渐实现的历史。康德由此解释了文化的出现及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人的本性虽善恶都有,但人类历史开端是无理性,是恶。因为那时人的理性并没有受到训练,人为自私所控制。人们彼此争斗、对抗。为了使自己得胜、得利,人们不得不发挥自己的理性能力,提出种种发明。

人类有了道德律,有了文化、人性也日益受到教化,关是也就垮进文明的大门。康德充分肯定了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类历史就是由恶的推动而不断前进的历史。

康德深信,人类理想社会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最大的自由,在社会中有合法的生活,同时国家之间也由合法的秩序所维系。

这就是康德理想的“完善的世界公民状态”或“永久和平状态”。

费希特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传统。他把理性与自由当作历史哲学的先验前提。历史就是人对理性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自由到自由的进程。他提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目的就是按理性自由地确立自己的一切关系。

为此,人就必须行动。只要人类发挥自己理性的威力,依靠科学与文化的进步,终会有一天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绝对自由。他依据理性与自由的发展与实现的程度,把历史分为5个时期,即理性本能、理性权威、理性解放、理性科学和理性艺术5个时期。

早期谢林用绝对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他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预期的目的并不都能实现,处处表现为偶然的现象。但在偶然现象和个人活动的背后,有一个“隐蔽的必然性”干预人类的活动与自由。这个必然性就是“绝对”的作用或体现。

因此,人类社会“这种自然界也受一种自然规律的支配,但这种自然规律完全不同于可见的自然界中的规律,就是说,是一种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然规律”(《先验唯心论体系》第235页,商务印出版1973年版)。“历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表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必然性通过偶然表现出来,社会的规律通过个人的无规律的活动表现出来。谢林表述了历史规律与个人活动、必然与偶然、动机与效果的辩证关系。谢林还认为历史是无限的进步,是从物我不分析原始状态向理性王国即“法治的黄金时代”的不断进步。他根据绝对在历史体现自己的过程,把历史分为3个时期,即命运占支配地位的时期,自然规律占支配地位的时期和天意占支配地位的时期,在这最后阶段,绝对是在必然与自由之上的绝对同一。

黑格尔是思辩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明确提出,在社会历史领域,绝对精神或理性就是实体,支配、主宰世界。

它潜藏在社会历史中,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它的自我运动、自我认识的过程,是精神的本质即自由实现的过程,这句话比较唯心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发展史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只不过世界精神实现自己事业的工具。人受自己的意和热情的驱使,从事各种活动。他认为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人民群众的行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活动,不知世界精神在背后所起的支配作用。其实他们是不自觉地为它的实现而工作。

世界精神就是在人的对它不自觉的活动中实现了自己。他把这种历史现象称之为“理性的较计”。

黑格尔以历史目的论的形式肯定了绝对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绝对精神的发展历程,黑格尔把市民社会规定为绝对精神在客观精神(它又是绝对精神在精神阶段发展的第二个环节)阶段的一个环节。

他指出,需要、劳动和享受是人的现实活动的表现。由于人的需要不像动物的需要那么局限,因而也就不能像动物那样以一套同样局限的手段和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动物不会做面包,而人能制作、劳动。人必然劳动。

因为劳动是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人不仅通过自己,还必须通过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这样,每一个人“既从别人那里取得满足的手段”,同时又使自己“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于是彼此配合,相互联系,一切各别的东西就这样地成为社会的”(《法哲学原理》第207页,商务印出版1961年版)。

黑格尔维而论述了分工、财富、等级、所有权等等内容。这里形式是唯心的,内容倒是现实的。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也是私有利益很特殊公共事务冲突的舞台以及这两者跟国家的最高观点和制度冲突的舞台。只有国家(政治国家)才能使矛盾,冲突得到统一。

世界历史就是世界精神在国家阶段发展的最后环节。

黑格尔指出,“‘历史哲学’只不过是历史的思想的考察罢了。”(《历史哲学》第46页,三联书店1956年版)按照黑格尔的考察,世界精神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是由某一特定的民族精神体现出来的。而民族精神则包含了这一民族的宗教、政治制、法制、伦理、风俗、科学和艺术等方面。

黑格尔从广阔的视野考察历史的发展。他把那些在世界历史上起过划时代作用的民族称之为“世界历史民族”,并依此把世界历史说成是4种历史王国——东方的、希腊的、罗马的和日尔曼的更替。

这是世界精神丰富内容逐渐展开的过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日尔曼是这一发展的终点。

黑格尔还从历史是精神的自由实现的角度,说什么东方只知道一个人(即君主)的自由,希腊和罗马人知道一部分人(自由民)的自由,基督教日尔曼知道了全体人的自由。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包含有“欧洲中心论”和民族偏见的落后成份。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唯心的。但有着“巨大的历史感”。恩格斯指出:“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黑格尔等人关于社会历史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的思想以及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是德国恩辩历史哲学的主要成果。

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石,也是他的历史观的基础。虽然他也说过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但他讲的人根本上还是一个自然存在物。

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人通过制作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没有劳动就没有极乐。人作为有理性有意志有感情的人,也有自己的愿望、希求,具有完善自己的意向。人类有了种种创造发明,有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人本学认为,推动人活动的动因,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利己主义。费尔巴哈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当人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人就以幻想或想像的方式把它对象化。

这就是宗教愿望。于是产生了宗教。

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把宗教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说什么“人类的各个时期的彼此不同,仅仅是由于宗教上的变迁”(《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第95页,三联书店1961年版)。

自然宗教植根于人对自然的依赖,精神宗教基于人对社会共同体的依赖。由前者向后者的过渡表明人自由然实体过渡到社会的、道德的实体、政治的实体。

他还提出,为了铲除人类自古以来种种不公正的不幸的事情,应当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就形式讲是现实的,因为它以感性的现实存在的人为出发点,但内容是唯心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

历史影响 包括古典历史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直接来源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它的积极的有价值的成果。它也直接影响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黑格尔固然把历史哲学作为他的体系的一部分,但他在这一领域的丰富内容和成果,对西方历史哲学这一边缘学科发展为独立的学科起了推动作用。德国思辩历史哲学对以后的西方历史哲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