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348页(644字)

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状差价。

它是工农业商品不等价交换变化趋势的形象比喻。词源于苏联。1922——1923年苏联经济中出现工业品价格急剧上涨,农产品价格相对过低的严重现象。

用同样多的农产品交换得到的工业品愈来愈少,用动态曲线表现出来,形成张开的剪刀状,故称为剪刀差。

斯大林首先提出这个概念,曾多次加以论述,指明剪刀差的实质是工农业商品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剪刀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价格动态表现的比价剪刀差,即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比较。二是以价格偏离价值程度表现的比值剪刀差,即农产品收购价格低于价值的程度与农村工业品销售价格高于价值的程度的比较。从物价角度看,缩小剪刀差的途径有四种:(1)稳定工业品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2)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工业品价格;(3)在适当稳定或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同时,适当降低工业品价格;(4)使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大于工业品提价的幅度。解放以后,我国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剪刀差有所缩小。

剪刀差的计算公式为:

1.比价剪刀差

2.比值剪刀差

上一篇:质量差价 下一篇:商品比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