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838页(1133字)

【生卒】:公元前390~前338

【介绍】:

本名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所以又叫卫鞅。

商鞅是因他后来的封邑而得名。商鞅是先秦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少好刑名之学”,赞赏法治,并怀有以法治国平天下的雄伟抱负。

公元前361年,他闻知渴望变法的秦孝公招贤纳士,便进入秦国

其法治思想深得秦孝公的赞赏,被委以重任,开始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经济措施有:(1)废世封,立军功。

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2)力农战,抑工商。

认为:“国待农战而尊,主待农战而安。”(《商君书·农战》)并以严明的赏罚加强农战。

“大少僇力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商鞅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农少商多贵人贫”,提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算地》)。(3)度人口,行徕民。提出因地制宜的人口管理政策。“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事徕。”(4)废井田,开阡陌。

打破原来公有制下的井田界限,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地摧毁了秦国旧的贵族领主制度,为新兴地主封建制的确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乡邑大治”,出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战国时期后来居上的一大强国,并为以后秦朝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思想基础。

商鞅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史记·商君列传》和《商君书》中。

《商君书》 记述商鞅和商鞅学派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作者主要是商鞅以后的法家,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中后期。该书以商鞅的思想特点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表现了商鞅及其学派的治国思想。是研究商鞅变法及秦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全书在汉代有29篇,现存24篇。

其主要思想内容有:(1)重变轻古,重法轻儒。“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商君列传》),“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同上)(2)破旧立新,以法治国。提出“当时而治法,因事而治礼”,“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3)加强农战,利出一孔。强调“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于耕战,而后得其乐。”(《商君书·慎法》)(4)修明法治,限制工商。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此外,《商君书》在提高官府办事效率,制裁贪官污吏,招引三晋人口,加强社会民政管理等方面都反映出一些重要的治国思想,不仅对当时秦国的强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上一篇:平籴法 下一篇:农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