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具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2页(1809字)

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工具又称生产工具,系指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

劳动工具被置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着把劳动者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作用。它实际上等于“附加在人的自然器官上的人工器官”(马克思,1979,P.337)。

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劳动工具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原始人的石器、弓箭到现代人使用的数控机床、激光发射器、粒子加速器、电子计算机等,均属于劳动工具。

按照使用的生产工具的质的差异,通常把人类技术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工具时期,它又进一步细分为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期,在该时期,人们使用简单工具,后来使用较为复杂的工具,其传动采用人力和自然力。第二时期为机器时期,机器由劳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工作装置三部分组成。在这一时期机器替代了利用工具的手工劳动。第三时期为自动体系时期,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控制,使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机器不但替代了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替代了人脑的一部分功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工具的变革总是以技术革命为前导的。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以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为基础,电器自动化以电子技术革命为基础。当今,科学技术正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面貌。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始终是人类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

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能力的提高。

因而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将导致生产关系及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对这一观点马克思有如下精彩的论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还认为,生产工具并不单方面地决定经济制度,反过来经济制度也制约着生产工具的使用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新的劳动工具只有符合这个目的,才会被采用。机器的使用,本应减轻工人的劳动,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兴起的后半个世纪内,却空前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延长了劳动时间。后经工人斗争,劳动时间缩短了,但这时工人支出的劳动的强度和密度更大。机器已成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作为生产工具的机器与劳动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生产要素。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当机器的价值低于机器所替代的劳动力的价值时,资本家才会使用机器,否则它宁愿多雇佣工人。而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机器替代工人的界限由二者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及其价格来决定。当生产者的要素选择达到均衡时,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与其价格的比相等。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对劳动工人没有独立、系统的研究,通常只是把它作为资本品的或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待。它们比较重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于劳动工具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则有不同的看法。

按照现代西方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技术因素(其中包括劳动工具的变革)只是众多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制度会对技术的变革作出灵活的反应。

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对利润的追逐和竞争的压力,会形成充分的改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动力。垄断并不能消灭竞争,相反,垄断组织更有力量——资金和人才——来从事技术发明创造工作。统计数字也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将其利润的较大比例用于开发和研究。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人民出版社。

魏埙、蔡继明、刘俊民、柳欣编着,1992,《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劳动力 下一篇: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